
上周日(27日)大埔一宗山野失蹤搜救中,警方聯同消防處、民安隊及政府飛行服務隊的搜救團隊,結合無人機和先進手機定位科技,歷經近17小時無間斷搜索,最終成功在慈山寺附近一條乾涸山澗中,尋獲72歲受傷被困的失蹤行山老翁。有份參與空中搜索的新界北總區小型無人機隊警長谷祖威,與地面搜索的新界北快速應變部隊警長賴家聰透露,此次成功救援關鍵在於運用警隊2022年推出的「進階流動裝置定位服務」(AML),配合無人機空中搜索,雙管齊下大幅縮小搜索範圍,顯著提升救援效率,終成功尋回老翁。
案發於周日晚上11時33分,999報案中心收到失蹤老翁侄女報案求助,指失蹤其伯父當日中午原定獨自從大埔布心排村出發前往魚角村行山,但約11時半來電表示腳部疼痛,估計距離大埔富善邨尚有半小時路程。至週一約凌晨1時,綜合分析失蹤老翁的可能位置後,由警方、消防處、民安隊及政府飛行服務隊組成的搜救隊伍鎖定老翁應身處洞梓一帶,於是展開搜救。因現場一帶並非正規行山路徑,電話信號微弱,搜救一度陷入困境。於約清晨5時許,搜救隊伍與老翁曾有一通短暫接通的通話,老翁指自己應在魚角村附近,便再度失聯。





有份參與負責空中搜索,新界北總區無人機隊成員、駐守大埔分區特遣隊的警長谷祖威說,其實從老翁一直聲稱的魚角村,離實際發現位置距離遠達3.5公里。谷祖威指,搜索難度在於事發地方並不是主要行山路段,而且滿布密林且山勢崎嶇,雖然無人機已有效提升搜索效率,但由於當天天氣炎熱,就算裝備熱成像探測器的航拍機也很難發現失蹤人士,以至還需要運用肉眼,逐點逐點從密林搜尋老翁。
谷祖威坦言搜索成功的關鍵在於老翁於當日下午約兩時半成功再次撥通999 電話,但當時老翁已表示他墜進一個乾涸水坑中,不能動彈,亦急須求助。今次指揮及控制中心透過進階流動裝置定位服務功能,利用求助者智能電話自動推送的定位信息,成功鎖定老翁的座標;與此同時,港島總區失蹤人口調查組同時比對閉路電視,確認老翁身穿藍色上衣。「結合兩大線索,我們的航拍機趕到現場,當時於叢林中亦需搜尋近10分鐘,終於在下午近3時,從叢林中找出身穿藍衣的老翁。」







新界北快速應變部隊警長賴家聰,是新界北山嶺搜救專隊的成員,亦參與今次的搜索行動。當天下午收到老翁的座標後,多個部門組成的搜索隊伍立即趕到事發地點,當時現場亦開始起霧,增加搜索難度,飛行服務隊直升機亦要冒險於低能見度下協助團隊搜索定位。賴家聰憶述,到達位置後,由於一帶為密林,根本難以發現老翁,「密林遮蔽下,即便聽見老翁約在20米內的呼救聲,仍難覓蹤影。」
賴家聰和團隊最終卸下裝備,與消防員一同破林爬入一條乾涸山澗,最終尋獲老翁。他當時躺在一塊大石上,身體擦傷,衣服亦破損,顯得十分虛弱的,「他第一句見到我們是問我們要水。」賴家聰回憶,經消防員急救後,老翁定過神後坦言:「以為要死在這裏了,幸好有你們。」最終老翁由直升機送院,結束這場驚魂17小時。
谷祖威指當差30年,過去經常參與同類拯救行動,他指無人機技術已徹底改變山野救援模式,使險峻地形不再成為搜救障礙,加大成功尋獲求助人的機會。賴家聰則呼籲市民應避免單獨行山,既要「結伴同行」,更要下載「HKSOS」救援應用程式,並在戶外活動時正確啟用定位功能,「一旦發生意外,系統能自動通報位置,為生命爭取黃金時間」。搜救團隊亦可以有效縮窄搜索範圍,更快掌握求助人的地理位置,提供即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