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政府本週二宣布,將於 2026 年底前再次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這是本年度繼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機構後,美國退出的第三個聯合國組織。官方給出的理由是,該機構推動「分裂性的社會和文化事業」以及與「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相悖的「全球主義議程」,並重申了對其涉嫌反以色列(anti-Israel)偏見的長期不滿。
據紐約時報報導,這並非美國首次與該組織分道揚鑣,兩者關係數十年來一直充滿波折。雷根政府曾在 1984 年退出,後由喬治·W·布希政府於 2002 年重返。奧巴馬政府時期,因該組織接納巴勒斯坦為正式成員國而停止資助。特朗普本人則在 2017 年的上一任期內首次宣布退出,後由拜登政府於 2023 年重新加入。
拜登政府當時重返的主要考量之一,是為了抗衡中國在該組織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制定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倫理等關鍵全球標準方面。有趣的是,此次退出的決定並未獲得所有傳統盟友的支持,例如,美國猶太人委員會(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就公開表示,美國應繼續留在組織內,以防止其成為反以色列的平台。
對於美國的再次離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Audrey Azoulay)表示遺憾但「不出所料」。她指出,自上次美國退出以來,該組織已成功實現了資金來源的多樣化,美國的會費如今僅佔總預算的 8%,因此此次退出的直接財政衝擊將是有限的。
然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意義遠不止於資金。它不僅負責指定和保護全球上千處世界遺產地(World Heritage sites),也常成為各國進行地緣政治角力的舞台。從中印關於藏醫藥的申報之爭,到日本因南京大屠殺檔案而扣留資金,該組織的運作始終與國際政治緊密相連。美國的再次缺席,無疑將在地緣政治影響力方面留下一個亟待填補的真空。
–
新聞來源:紐約時報
封面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