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德州共和黨的選區操控只會引發更多黨派鬥爭
政治應由選民決定政客,而非政客選擇選民。
美國聯邦眾議院固然經常被指運作失效,但單論公平性,今屆國會與全國選票結果的吻合程度是數十年來少有。2024年眾議院選舉中,共和黨取得50.6%選票,目前亦只略高過半數席次;民主黨則獲得47.8%選票,取得49.4%席次,基本與民意相若。
這並非表示國會選舉已經盡善盡美,各黨操弄選區劃分以謀取選舉利益的情況依然普遍。但無可否認,現時的席次分佈與選民投票意向大致相符。
不過,部分共和黨人似乎不願把本已脆弱的多數地位交由選民決定,而是選擇透過修改選區來鞏固勢力。本週,應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之要求,德州共和黨人召開特別會議,計劃重劃國會選區,務求額外奪得多達五席;俄亥俄州的共和黨人亦蠢蠢欲動。
區劃改圖,顧名思義是政客挑選選民,而非讓選民選政客,其歷史可追溯至建國早期,「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一詞便源自馬迪遜副總統蓋利(Elbridge Gerry)的一次惡名昭彰的選區劃分行為。但如今科技高度發展,重劃選區的精密程度遠非昔日所能比擬,政客往往在選舉後再把選民分割調整,令真正具競爭力的選區大為減少,議員只需擔心黨內初選對手,無須理會廣大選民的意見。結果是,國會愈來愈不具代表性,黨爭愈演愈烈,社會撕裂更加加劇。
尤有甚者,今次德州共和黨的行動發生在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區劃週期中段,原本選區重劃應該根據十年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進行,若非法庭裁定現有選區違憲,多數州份都不會於中期大動干戈。德州共和黨辯稱現行選區涉嫌違反種族平等,構成違憲,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更可能只是赤裸裸的黨派操作。
共和黨此舉,勢必刺激民主黨主政的州份亦拿起選區改圖的武器。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上週在記者會中便語出驚人:「我們可以自命清高,站在一旁討論理想世界;也可以面對現實,採取強硬手段。」前德州眾議員奧洛克(Beto O’Rourke)更直言:「我們必須毫不留情地奪回權力,在擁有完全執政的州份,不管是加州、伊利諾州、紐約州,我們都要把權力用到極致。」
這番話極其危險,民主黨人絕不應輕率跟風。短期內模仿共和黨或許有助維持國會權力平衡,但長遠來看卻將損害選民的利益。加州、密歇根、紐約等地歷經多年才建立起相對公平的選區制度,例如設立獨立或兩黨合作的重劃委員會,實屬得來不易。
若輕言放棄這些機制,將只會令競爭選區減少,政客無須向中間選民負責,政治極化只會變本加厲。
必須指出,若非德州共和黨先開戰,民主黨亦不會談報復。德州的理性共和黨人理應警惕此舉最終可能反噬己身——一旦出現民意逆轉,設計得過份偏向己方的選區很可能整批被掃下台;而過度「安全」的選區亦容易成為黨內極端挑戰者的溫床。
最重要的是,過份操弄選區,最終受害的是廣大選民。真正反映民意的國會,才會獲得正當性與信任。民主、共和兩黨若能同意擱置黨派利益,交由真正獨立機構主導選區重劃,社會才可能走出黨爭泥淖。若未能達成此一共識,至少也應避免挑動黨派鬥爭的火頭,令美國民主再度墮入深淵。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