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承諾曝光驚天名單到否認名單存在,特朗普的司法部長邦迪,用誇張言辭與反復變卦,將司法部變成了政治陰謀論的擴音器。在她治下,司法部的運作模式有跡可循——先是誇張承諾,然後戲劇化表演,最後是無聲的撤回與澄清。
這種模式在愛潑斯坦案調查中達到頂峰。在承諾將公布「一卡車」文件和「客戶名單」數月後,司法部突然宣布:沒有名單、沒有陰謀、沒有新指控,案件就此終結。這一結論直接推翻了邦迪自己的承諾。今年2月,當被霍斯新聞問及是否會公布「愛潑斯坦的客戶名單」時,邦迪自信滿滿地回答:「它就在我桌子上,等我審閱。」
愛潑斯坦案只是邦迪長期行為模式的最新例證。她在多個政策領域反復使用誇張言辭與虛假資料,隨後不得不撤回或澄清。
毒品問題上,邦迪的數學能力似乎存在嚴重問題。今年五月,她在霍斯新聞聲稱:「自從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緝毒局繳獲了超過2100萬片芬太尼藥丸,在我看來,這就挽救了2100萬條生命。」兩天後這個數字神奇地躍升至1.19億。隨後在內閣會議上,她再次修改說法,聲稱挽救了2.58億人——相當於美國人口的76%。而現實是,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有48﹐422人死於包括芬太尼在內的合成類鴉片。
槍支問題上,邦迪在國會作證時聲稱聯邦特工不會再「半夜去槍支擁有者家門口問他們的槍」。執法人員表示,他們很少甚至從未這麼做過。
法律專家警告,邦迪的行為正在嚴重損害司法部的公信力。曾在小布殊時期擔任代理司法部長的凱斯勒指出:「如果你養成了隨口說出政治上看起來方便的話的習慣,總有一天會反噬自己。在法院和其他機構面前,保持信譽有更長遠的價值,而她正在浪費這種信譽。」
司法部發言人麥加維克為邦迪辯護:「司法部長比其他部長更頻繁地與媒體溝通,因為她希望美國人民瞭解司法部在做甚麼、為甚麼要這麼做。」諷刺的是,邦迪的溝通更多帶來的是混亂而非清晰。這種信譽破產,在愛潑斯坦案處理中尤為明顯。
愛潑斯坦案暴露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那些曾經利用陰謀論攻擊聯邦機構的人,一旦掌權後反而被自己的承諾反噬。現任聯邦調查局正副局長派特爾和邦吉諾就是典型例子。在獲得特朗普任命前,他們都是MAGA陣營中著名的社交媒體意見領袖,曾大力宣揚愛潑斯坦死亡陰謀論。邦吉諾直到今年二月還是個播客主持人,以攻擊聯邦調查局掩蓋愛潑斯坦案調查著稱。如今作為聯邦調查局副局長,他卻要否認自己曾經推廣的陰謀論。這種轉變被Axios稱為 「特朗普政府首次正式駁斥有關愛潑斯坦的犯罪活動及其死亡的陰謀論」,卻也讓這些官員陷入了尷尬的自我否定。
司法部的徽章上刻著「法律之下,公平正義」的誓言,但在邦迪的領導下,司法部成了政治工具。她的誇張表演或許模仿了特朗普風格,卻忘了,政治戲劇終會散場,但司法公信力的坍塌,將讓所有美國人在尋求正義時失去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