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硝煙再起 全球供應鏈飄搖

特朗普政府自4月啟動的「對等關稅」政策,經過多次延期後,將於8月1日起對多個貿易國家開徵。這場持續升級的貿易衝突,正以遠超預期的深度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聯合國貿發會日前警告,單邊關稅行動可能引發貿易分裂風險,供應鏈的適應性將成為決定今年全球經濟韌性的關鍵。

關稅的直接衝擊首先落在生產環節,將企業逼入「要麼承受成本、要麼重構產能」的兩難境地。全球航運巨頭馬士基披露,其全球業務平均關稅負擔已達21%,意味著每運輸100萬美元貨物,就需額外支付21萬美元稅款,這直接擠壓了航運業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

為規避關稅,不少企業被迫啟動「求生式轉移」。但轉移並非易事,面臨多重困境,如轉移供應鏈及產業鏈的成本;又如各地政策不同帶來的新問題;具體的還有新工廠的工人培訓需要時間,這意味著新工廠初期產品的合格率與產能都將大大降低……全球供應鏈專家Les Brand曾估算,從零建立供應商網絡需耗時18-24個月及大量的資源投入,以一家中型製造企業為例,完成供應鏈轉移的總成本,約相當於其年度營收的8%-12%,這對利潤率普遍不足5%的消費品行業而言,幾乎是「轉移即虧蝕」的死局。即便是大企業,也面臨著關稅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供應鏈仍面臨考驗。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特朗普推出的「差異化關稅」正在瓦解全球化形成的「效率優先」供應鏈體系,代之以「地緣安全優先」的區域化布局。格羅方德將160億美元投資分散至美國、新加坡、印度,其新加坡工廠專注生產美國訂單,印度工廠服務東南亞,這種「區域隔離」 使研發協同效率下降25%。聯合國貿發會議警告,這種「關稅牆」可能使全球供應鏈成本長期上升10%-15%,並導致技術擴散速度放緩——半導體設備的跨區域交付周期已從8周延長至12 周。

從歷史來看,1930年美國《霍利關稅法》加劇經濟大蕭條,導致全球貿易額縮水66%。

如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報告,指美國新一輪關稅加劇貿易分裂風險,單邊行動可能升級,波及第三方國家,並破壞供應鏈的穩定。2025年下半年能否繼續保持韌性將取決於政策清晰度、地緣經濟發展和供應鏈適應性。

當政策成為最大變數時,供應鏈的韌性不再取決於規模,而在於「斷裂點修復能力」。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種適應性進化能力,或許比任何政策紅利都更具價值。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