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捱過疫情迎首間中醫醫院啟用 卞兆祥見證中醫藥發展最好時機

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日子,醫療系統幾近崩潰,人心惶惶。那段時間,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臨床研究專家卞兆祥和團隊,在短短數日內成立了「中醫抗疫遠程醫療中心」,為超過4萬人次提供義診;團隊亦進駐啟德暫託中心,與西醫合作,提供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回頭看整個過程,卞兆祥為團隊感到驕傲,認為有關經歷可助推動業界長遠發展。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啟用在即,象徵香港中醫藥邁向新里程,他認為現時正是最佳時機,讓病人、醫學界與社會看見中西醫協作的治療效果,推動未來醫學教育與制度的革新。 

去年,卞兆祥參與《廣東省中醫院與香港中醫醫院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
去年,卞兆祥參與《廣東省中醫院與香港中醫醫院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

 

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一日逾萬宗確診,醫療體系面臨崩潰邊緣,卞兆祥教授與浸大迅速成立中醫抗疫遠程醫療中心,在近兩個月內為4.2萬人次義診。面對每日上千宗預約,團隊動員了近60位中醫師,加上校友、義工等,共200人參與其中。卞兆祥記得,有晚10時,看到同事躲在走廊轉角處吃番薯,「那是藥房的同事,試想想每天1000多個病人,一星期額外多5000至7000張藥方,同事忙到無飯食,但他們毫無怨言。」

除了人手與時間,供應鏈也備受考驗,但浸大團隊的中藥供應從未中斷,他說,「內地給予了很多支持,政府做了很多組織、聯繫工作,物流公司也說:『你們的藥,我第一個保證幫你送。』」他感歎,回頭看整個過程,是學生、大學、社會、政府與國家的共同努力,「我們義診的人數,對比整體社會需求是微不足道,但能夠在那個關鍵時刻參與其中,我感到自豪。」

歷大規模中西醫結合實踐

遠程診症以外,浸會大學應政府委託,協助營運啟德暫託中心,主要照顧輕症新冠長者,也是一次大規模中西醫結合的實踐。他憶起當時情況,「有中醫、有西醫、有護士、有中藥房、西藥房,還有精神健康方面的專家,大家對病情管理的看法未必一致,但目標相同,都是為了病人好。」以病人為本,讓中西醫團隊發揮協同效應,同時避免藥性衝突,順利完成任務,參與的年輕中醫師也獲得寶貴經驗。

經新冠一役,市民對中醫藥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明顯提高。卞兆祥說,疫情為中醫藥提供了展示機會。他提到,團隊建立了電子病人紀錄系統,記錄了4萬多名新冠病人的臨床數據,對於推動未來中醫藥發展非常重要,「要讓香港,甚至全世界認識中醫的價值,需要用科學方法證明中醫、中藥的功效。」

浸大在新冠疫情期間協助營運啟德暫託中心,圖為卞兆祥巡病房關心病患。
浸大在新冠疫情期間協助營運啟德暫託中心,圖為卞兆祥巡病房關心病患。

 

浸大派出中醫師隊伍,為輕症新冠長者提供治療服務。
浸大派出中醫師隊伍,為輕症新冠長者提供治療服務。

 

標準化是推動發展的關鍵,他指,中醫能傳承數千年,在歷代臨床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系統和基本框架,但要達到真正標準化,仍有不少挑戰,「因為中醫是tailor-made(量身訂造)的,感染同一病毒,中醫診斷時會根據患者的體質,開出的藥方也會有所調整。」他指,要真正標準化,需要明確地定義,同一個症候的藥物診斷、處方、加入的分量範圍,以及注意事項等,「這是我們將來需要做的工夫。」

帶領研究助中藥標準化國際化

他與團隊主導研究、治療慢性便秘的創新中藥CDD-2101,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進行臨床研究,首次有香港研發、以中草藥為本的新藥獲批,目前正準備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是香港中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亦體現了團隊把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的決心。

卞兆祥說得一口流利的粵語,但實際上他是首批通過「優才計劃」招攬的內地人才。他於2001年來港,當時本港剛開始發展中醫教育。20多年來,他親眼見證本港在政策、資源、人才培育等方面,對中醫藥的持續投入,「我認為現階段正是香港中醫藥發展的最好時機。」

香港中醫醫院將於年底正式啟用、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永久大樓也將啟動,《中醫藥發展藍圖》年內出爐,標誌着香港中醫藥發展邁向新階段。卞兆祥說,公眾對中醫藥的認知也出現了明顯的轉變,過去看中醫的大多是長者,現時不少年輕人主動求診,「我們希望中醫不僅在治療疾病發揮作用,更在防病方面,把維持陰陽平衡等理念,逐漸滲透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2003年,卞兆祥主持全國中醫藥大學會議。
2003年,卞兆祥主持全國中醫藥大學會議。

 

2003年,卞兆祥在加拿大主講癌症腫瘤治療。
2003年,卞兆祥在加拿大主講癌症腫瘤治療。

 

中醫藥的價值,卞兆祥深有體會。他最初並非立志學醫,原本喜歡化學科,後來因緣際會進入了南京中醫藥大學。見習期間,其母親因急性椎間盤突出入院,不能行走,他趕至醫院用針灸為母親治療後,未幾母親能下床回家,「這件事對我有很大影響,學以致用幫到她,讓我知道中醫有其特別之處,能幫助別人,自此踏實地走上了中醫之路。」

內地的醫學採中西醫結合,故他曾在急診室實習,當時每天處理上百名病人,迅速累積經驗,「雖然急救上西醫更快看到成效,但中醫也有其作用;兩者各有所長,若能互補,更有利於病患康復。」他強調,中醫也能應用於急症,「有病人發高燒多個小時退不了,用中藥很快就退燒。」

「AI問診」須建立大量真實數據

近年,人工智能(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日益增加,「AI問診」在近月也成為內地市民的熱話,有網民嘗試向AI講述患病症狀獲開藥方,也有大學開發中醫藥相關的AI模型。卞兆祥說,AI在輔助診斷方面有不少可能性,但當中的準確度需要提升,「AI模型必須建立在大量真實、完整且有追蹤反饋的臨床數據上,需要有完善的系統,詳細記錄從病人診斷、治療到療效評估等,才能為模型提供有效的訓練資料。」

卞兆祥的辦公室有個倒數計時器,提醒這位行政總監距離香港中醫醫院開幕的天數,他笑說,「目前我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希望中醫醫院能順利啟用。」

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今年底分階段投入服務。
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今年底分階段投入服務。

 

香港史上首間由政府主導建設的中醫醫院,不僅是卞兆祥的個人使命,更是香港中醫藥發展的里程碑。他指,希望藉推動中西醫協作的臨床模式,並以科學研究作為支持基礎,讓病人、醫學界與社會能看見中西醫協作的治療效果,推動未來醫學教育與制度的革新。

自編「方歌」 助記藥方與理論

卞兆祥教授學生自編「方歌」,以加深記憶、鞏固基礎。

中醫學需要記憶大量的藥方與理論,卞兆祥直言,學生需在短時間內牢牢掌握內容,實屬一大挑戰。為了幫助記憶,中醫師將藥方編成順口的「方歌」流傳,據他所述,常用的臨床「方歌」多達200首以上。他在求學期間就曾自行改編,不時回顧,至今仍清晰記得。

他舉例,臨床上未必會完整使用一個藥方,但透過「方歌」,醫師可快速回憶起藥方的結構與功效,「這組藥補氣,那組藥化瘀……要化瘀藥時,你會想到那部分。」他說,教學時會鼓勵學生創作自己版本的「方歌」,「把知識變成自己的語言與理解,才會記得長久、用得靈活。」

2008年,卞兆祥出席醫管局相關記者會。
2008年,卞兆祥出席醫管局相關記者會。

 

一副對聯抵藥方 助失眠病人解心結

卞兆祥曾遇上一位長期失眠的病人,終以一副對聯解開對方的心結。

「病人付錢看病,我卻看不好他。」卞兆祥憶述,曾為一名長期失眠的病人診症,對方服藥後睡多了,但仍睡得不安穩,故他進一步詢問,發現病源來自心理層面,「病人內心的『根』還沒解開。」於是,他即席揮毫,寫下一副對聯相贈,「看了就做,做了就放,放了就了,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思,思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他解釋,上聯在提醒病人「放下」,不要被瑣事所困;下聯道出智慧源於覺悟,覺悟來自思考,需建立在內心自在的基礎上。數月後,該病人重返診所時精神煥發,睡得到,也吃得好,「那句話幫助對方走出來了。」

他強調,醫者不能單純看病,「解決根本病因,才能真正幫助病人。」

記者:林家希、仇凱瑭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