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三藩市市政廳的休息室一角,麥秀鳳靜靜回憶長達二十多年的血汗工廠歲月。1996年從中國移民來美後,她進入製衣廠與河粉廠,直到近年才脫離長期勞動剝削。
「機器不會停,飯都顧不上吃;上廁所都要『衝過去』」她回憶,在3街的河粉廠,每天站在流水線前,五分鐘內完成50磅河粉的切割與包裝。工時從中午12點一直至深夜,全憑老闆決定是否下班。每天最多只能上兩次廁所。」
即便每日工作10至12小時,薪資卻僅按8至10小時計算,無加班費。工資分為支票與現金發放,超時部分不入帳。她說:「做10個鐘給8個鐘的錢,做12個鐘,只給10個鐘。」每周40小時工資以支票發放,超時部分付現金。
2023年她幾乎全年無休,只請過一天病假。疫情期間人力短缺,她連續工作12小時,回家常頭暈虛弱,「有次病了一整周。」
麥秀鳳坦言,她選擇忍耐,因為「不會講英語,不知道去哪裡找工作。」即便知道老闆違法,也不敢告發。
直到有天,她在街頭拿到華人進步會(CPA)的傳單,才鼓起勇氣求助。在組織協助下,她學會計算工時、記錄時薪,並向僱主提出申訴。
奈何法例只能追三年工資
最初有三人想聯合申訴,最終僅麥秀鳳與另一名工人堅持。然而,她遇到法律限制——加州勞工局僅能追討三年內工資。這意味著她前17年的血汗付出將無法追回。
「我真的很難受。」麥秀鳳哽咽道,「那17年做到我身體壞掉,每天都開工,卻領不到應得的工資。」
麥秀鳳的經歷並非孤例。根據羅格斯大學2024年研究,加州各大都會區每年因違法支付最低工資導致的工資損失高達23億至46億元。三藩市地區受害最嚴重,每名工人年均損失約4,300至4,900元。
報告指出,非公民工人比公民更易遭剝削,女性、高中以下學歷與兼職勞工的風險明顯更高。家庭照護、餐飲、洗衣等低薪缺保障行業更是重災區。即便三藩市最低工資全美領先,實際執行與監管仍存漏洞。
早在2010年,華人進步會調查即顯示,超過半數華埠餐廳工人薪資低於法定標準,兩成工人每周工時超過60小時,反映華人移工長期處於勞權邊緣。
華人進步會組織員Kaye表示,現行「三年追溯期」讓多數勞工無法獲得完整補償,且多數人因害怕報復或不知如何舉報而選擇沉默。
麥秀鳳也希望透過自身經歷提醒更多人:「希望其他像我一樣的人能早點知道,不要再躲在黑暗裡被剝削。」本報記者陳程威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