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韌性指數︱香港獲70分 紅十字會籲參考中央成立應急管理部

香港紅十字會今日(22日)發布首個「香港社區韌性指數」,滿分100分中,本港獲70分。紅十字會行政總裁蘇婉嫻表示,天文台早前預測今年會有5至8個熱帶氣旋襲港,反映本港面對不同傳染病及天災。她指,高韌性城市可降低災害帶來的破壞力,更快從災害中恢復,建議可透過學習急救、改善不適切居所、訂立公開的應急避災及災後恢復機制等方法,從個人、地區及政策三大層面改善社區韌性。

「自然資源管理」僅獲47分

「香港社區韌性指數」由八大範疇構成,包括風險管理、健康、基本需求、經濟機會、基礎設施及服務、自然資源管理、社會凝聚、連結性,並採用綜合指數計算整體分數。紅十字會評估顯示,本港社區韌性總分為70分,其中風險管理以88分位居榜首,顯示本港備災減災規劃有良好基礎。不過,本港在自然資源管理僅獲47分,反映需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育及可持續資源消耗。

紅十字會呼籲本港強化「應急、備災及災後恢復」機制。
紅十字會呼籲本港強化「應急、備災及災後恢復」機制。

港人應對災難能力較低

蘇婉嫻提到,紅十字會早在2021年和2023年,曾進行公眾災難應對能力調查,發現香港普遍市民應對災難能力較低,故今次以系統性方法做了首個「香港社區韌性指數」。她引述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稱,每投入1元用於防災備災,最多可節省15元的災後恢復成本,「一個具韌性的社區,更重要是可以保護更多生命,減少人命傷亡。」

紅十字會指,要加強社區韌性,個人、地區及政策三大支柱不可或缺。個人方面,可積極參與備災、急救及心理急救相關訓練課程,主動關心及幫助身邊有需要人士。地區方面,可制定應急計劃、定期演習、向社區提供備災及健康知識教育,同時在應急規劃中考慮殘疾人士需求,確保有無障礙疏散通道。

在政策層面,紅十字會呼籲本港強化「應急、備災及災後恢復」機制,如參考中央政府成立應急管理部,加強政府部門與地區組織的應急協調,並增強關愛隊備災、急救及心理支援等能力,更有效為受影響市民提供支援。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