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擬備「技術專才清單」,引入指定技術工種專才來港,消息指計劃將於本月推出,涵蓋8個工種,包括電工、升降機技術員、建築信息模擬協調員、飛機維修員、海事技術員、安老院舍及殘疾院舍護士、資訊科技技術員、新型工業技術員等;年齡限制由原本35歲放寬至40歲以下,3年有1萬個配額。
每個工種封頂引入3000人
消息指,資訊科技技術員包括涉及程式編寫、網絡安全等;新型工業技術員則涉及機械工程、生物科技工程、微電子工程等工種。而8個工種中,每個工種封頂引入3000人。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政府推出計劃主要為吸引更多年輕勞動力來港,而政府雖然已大力投放資源做培訓,但難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計劃可應付工種青黃不接情況。另外,他指計劃可填補勞動力人口不足、本地出生率下降的問題,因計劃可讓專才帶同家人來港甚至落地生根,因此可補充香港壯年人口的數字。
他又指,由於參與今次計劃的人才若居港連續滿7年可成為永久性居民,亦可聯同配偶及18歲以下未婚的受養子女來港,計劃需更嚴緊地確保人才符合香港的勞動市場需求,建議個別需考取香港牌照的工種,若來港專才在限期內未能成功考牌兩次,該技術人員便需退出計劃。





顏汶羽:政府應適當調配不同工種配額
至於每個工種限額,顏汶羽認為,需視乎具體勞工短缺情況而決定,如有3000名電工一同湧入香港,相信會衝擊本地電工的市場,但如新型工業技術員等工種,在港根本沒有有關專才,則可輸入更多,因此政府應適當調配配額,並持續檢視技術專才清單。
消息指首批建議的「技術專才清單」包括護士,顏汶羽表示,香港醫護人手緊絀,無論醫療機構或是安老院舍都缺乏護士,而安老業界要在2028年實行「一院一護士」,即便有其他輸入的計劃,亦難以直接填補超過1000人的空缺,因此認同計劃可輸入服務於安老院舍及殘疾院舍的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