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瓦迪市議員康博深:關稅下降是好事

美中關係近期出現重大轉折,美中經貿高層10、11日在瑞士談判後,白宮發佈兩國聯合聲明。美國將把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自145%降至30%,中國將對美國商品關稅從125%降至10%,雙方於5月14日前落實。

對此,杜瓦迪市(Duarte)市議員康博深(Samuel Kang)表示,「這是很好的事情,關稅下降是好事,美中是互相需要的關係,美國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美國。我希望美中可以持續保持合作,美國有大量出口到中國的產品,美國也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貨物。」

對於美國當前經濟形勢,他認為美國正面臨一場深層次的結構性危機。他強調,單靠關稅政策或短期刺激措施無法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調整產業政策,才能重塑經濟競爭力。

康博深回顧了美中經貿關係的演變,他指出,在奧巴馬政府末期,兩國簽署的十年簽證協定極大促進了雙邊交流。在特朗普政府初期加徵關稅時,中國企業仍表現出強烈的合作意願,打通採購渠道,希望擴大對美投資和本地化生產。然而,隨着貿易戰升級,雙方錯失了數十年的經濟合作潛力。

「如今,中國已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對美出口大幅減少,美國的談判籌碼正在消失。」他坦言,貿易戰並未解決貿易赤字問題,反而讓美國企業失去市場機會。

他指出,美國經濟空心化是過去數十年積累的結果。製造業外流、金融資本過度擴張,導致中產階級萎縮。自1979年以來,美國工人生產率增長是工資漲幅的6倍,同時住房、醫療和教育成本持續攀升,而普通工薪族的實際收入停滯不前。他警告,下一場金融泡沫可能正在形成。

對於政府推動的「製造業回流」策略,康博深持保留態度。他認為,現代製造業高度自動化,即使部分工廠回歸美國,創造的就業機會也遠不如預期。「我們無法用80年代的方式重建當年的工人階級。」

此外,康博深呼籲政府減少對關稅壁壘的依賴,轉而制定面向未來的產業政策,包括:加大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投資,搶佔技術制高點;簡化製造業與能源項目審批,提升效率;重建社會安全網,通過職業培訓與創業支持幫助底層勞工轉型;調整對華策略,用農產品和高附加值消費品重新打開中國市場,而非單純依賴關稅等等。

最後,康博深特別強調企業社會責任,認為公司不應只追求股東回報,而需對員工和社區承擔更多義務。「這場危機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信任的崩塌。如果我們不改變方向,美國的夢想可能成為過去式。」 他總結道,美國正處於十字路口,短期陣痛或許不可避免,但唯有結構性改革才能實現長期繁榮。本報記者周重佑洛杉磯報道

杜瓦迪市(Duarte)市議員康博深(Samuel Kang)。受訪者提供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