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輔助醫療業(修訂)條例草案》早前刊憲,容許病人過去12個月內,只要獲註冊中醫師診斷的健康狀況,便可直接尋求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的服務,毋須每次重新索取醫生轉介信。職業治療師巫崇榆向《星島》表示,過往曾有中風病人需經「雙重轉介」,即先由中醫轉介給西醫,再由西醫轉介給職業治療師,整個流程「最快」也要花一至兩周,慢則可長達數月,恐增加病人風險。她認為新修例將簡化流程,使患者能更快獲得適切支援,並能推動中醫與職業治療跨專業合作,提高復康成效。

香港職業治療學會會長方少麗指出,臨床上約有2至3成病人同時接受中醫治療,而中風、重症及工傷康復病人與中醫治療的關聯更高,比例佔6至8成。方認為,相關修例能進一步為中醫和職業治療師的跨專業合作鋪路。另她建議將職業治療等知識,納入中醫師的持續專業進修課程中,期望政府可在未來6至12個月內舉辦跨專業論壇及研討會,促進跨專業協作。
註冊中醫師、立法會議員陳永光對修例表示支持,認為此舉將提升市民接受治療的便利性。他指出,香港中醫醫院預計今年底起分階段投入服務,屆時中醫與職業治療師的合作將更為頻密,認為兩者可以加强溝通,互相學習,建議職業治療師亦應多進修以熟悉中醫的診斷術語,提升彼此協作效率。
草案亦提出讓病人可在指定條件下,毋須醫生轉介便可接受職業治療服務。方少麗表示,按現時規定,職業治療師只能在緊急及若干其他情況(例如從事社會服務)下,可在未經醫生轉介下為病人提供治療。她指,過去沒有職業治療師因而被投訴專業失當,故冀現行條例不要再收緊,以確保市民能獲得適時適切的治療,實現「減流程、減成本」的目標。
此外,草案新增「有限度註冊」機制,容許合資格非本地培訓專職醫療業人員受聘於指定機構,從事訂明類別的工作。香港職業治療學會指,冀相關機制不會影響機構的服務水平,即受聘的職業治療師資格須獲世界職業治療師聯合會所承認。草案亦建議將「輔助醫療業」更名為「專職醫療業」,以強調該領域日益重要及專門化的角色,學會對此表示認同,並會積極配合相關轉變。
記者:蔡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