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不少香港青年北上創業。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與團結香港基金今日(4日)發表《香港青年灣區創業基地調研》,發現各基地在資源對接能力方面表現參差,而且港青難以取得內地銀行貸款作創業資金。團體建議各初創基地可搭建平台,配對初創企業及公私營業務需要,同時容許園區的初創企業以政府補貼證明作擔保,從以獲取銀行貸款,解決資金流問題。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與團結香港基金早前走訪包括廣州、深圳、佛山等地在內的6個大灣區城市、13家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與95位持份者進行訪問。調查發現,各基地在資源對接的表現較為參差,大多數基地的商業化資源,如龍頭企業、投資機構的對接較少。

倡創業基地設對接平台
團結香港基金副研究總監郭凱傑認為,公營及私營市場對初創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惟在內地創業的港青人生路不熟,往往都難以打入市場,建議各創業基地可以設對接平台,供內地政府及私營機構上載其需要,使基地內的初創企業可以針對需要設計產品,以確保其產品能更貼近客戶需要。
郭凱傑又提到,初創企業資金主要來自政府資助、銀行貸款等,目前內地政府已為初創企業提供不少資源,但香港青年在內地成立的初創公司,往往難以申請銀行貸款。為協助解決現金流問題,他認為可以允許港青港企在進入創業園區後,用預期能獲得的政府補貼和獎勵作抵押或擔保,去申請銀行貸款以舒緩現金流不足。
被問及會否擔心上述安排導致「走數」情況,郭凱傑表示,相關企業只是利用預期的政策補貼去作為擔保,如果企業最終不能償還貸款,銀行亦有權取走企業的補貼,相信可為銀行提供保障。不過他坦言,如果企業本身不符合取得補貼的資格,對銀行而言或有相對風險,因此創業基地有必要確保企業符合申請補貼的資格。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冰芬認為,對港青而言到大灣區創業具吸引力,期望兩地政府可以合作優化政策生態,進一步協助港青突破資金、市場、資訊瓶頸,讓灣區成為港青創新創業的夢工場。
記者:林彥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