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CNN網站出了一篇談中國菜名英文翻譯的文章,在內地引起不少關注。文章認為「中國菜名,幾乎不可翻」,意譯雖然規範,但並不一定適合,其實「直譯也挺好」。
「中國菜名,幾乎不可翻」
內地「觀察者」網認為,中文菜名難譯,一是技術層面:不少中餐的食材、刀工、火候、調味理念,在英語裡根本找不到一一對應的說法。比如,「魚香肉絲」裡其實沒有魚,名字源於特別的調味和烹飪方式;比如一個「dumpling」,在英文裡可以泛指餃子、餛飩、湯圓、抄手……。
相關新聞:甲亢哥︱網紅李美越當翻譯遭批「醜化中國」 遭官媒打格掉粉40萬

二是文化層面:許多菜名背後不僅是食材的組合,更是一段段歷史故事、地方典故,或是民間傳說。
以四川名菜「夫妻肺片」為例,翻譯成「sliced beef offal in a spicy sauce」(辣味牛雜切片)——準確但乏善可陳。相比之下,CNN認為「直譯+解釋」就有意思多了:「Husband-and-wife lung slices」(字面意思:「夫妻肺切片」),聽起來又驚悚又獵奇,反倒能激起外國食客「這到底是什麼菜」的好奇心。
CNN認為:「In this case, it’s fun to keep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translated name — husband-and-wife lung slices — but a description would be a nice menu addition.(在這個例子中,保留原意挺有趣--「夫妻肺切片」--旁邊加個說明也不錯。)

再比如「佛跳牆」,如果直接翻成「seafood stew」(燉海鮮),未免顯得平淡無奇。中文菜名本身就自帶戲劇性和幽默感:「佛跳牆」取自「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CNN文章認為,無論是音譯成「fotiaoqiang」,還是字面翻譯為「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都是不錯的英文菜單選項,還能順帶添點歷史與文化風味。比起列一長串配料清單,這樣一句「佛跳過牆頭」,顯然更容易吸引眼球。
「Both fotiaoqiang and『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work well for an English menu and add a fun bit of historic flavor.」(「佛跳牆」音譯「fotiaoqiang」的和 「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佛跳過牆頭)都很適合英語菜單,並能增添一點有趣的歷史風味)
相關新聞:《哪吒2》︱英文「急急如律令」登熱搜 海外發行商回應「quickly biu」譯本……
英譯菜單的目的是?英譯菜單給誰看?

顯然,英文菜單並不是為了供國內學習英文或研究翻譯的人參考,主要受眾當然是那些對中餐充滿好奇、渴望探索異域文化的外國食客。如果一個菜名能引起他們一句:「咦?這道菜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故事?」那麼,它的作用其實已經超越了翻譯,更是一種營銷巧思與文化傳播。
所以說,過去常被調侃的「神翻譯」或「硬翻譯」,它們或許不夠所謂的「標准化」「規範化」,卻能引發好奇、激發討論、傳遞故事——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翻釋。

「紅燒獅子頭」「螞蟻上樹」應怎麼譯呢?
那「紅燒獅子頭」應怎麼譯呢?「Roasted Lion’s Head」還是「Braised Pork Meatballs in Brown Sauce」?讀者覺得哪一個更好?
另外,川菜還有一首名菜「螞蟻上樹」——這又該怎麼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