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討論過運動如單車握手問題的腕管綜合症,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由於腕管是一條密閉的通道,任何原因引致腕管收窄或令腕管內的結構腫脹而壓力增加,都是腕管綜合症的成因,包括普遍的運動創傷如手腕骨折或移位,令複雜的腕骨排列變形,從而令腕管空間下降。重複性的手腕動作,特別是手腕向下彎曲的工作,形成關節肌腱勞損,發炎腫脹。



而女性比男性患上「腕管綜合症」的機會較高,因為女性的腕管天生較狹窄所致,甚至婦女懷孕哺乳或更年期時也容易引起全身性的結構組織水腫等。疾病如腱鞘囊腫,神經腫瘤,痛風,甲狀腺功能低下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糖尿病等。肥胖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手掌向下時,「腕管」的頂部和側面由8粒腕骨組成,下面由堅韌的韌帶所覆蓋,形成一個位於手腕的隧道形空間。在這管中有正中神經,血管和負責手指活動的肌腱經過,肌腱的表面有一層薄滑膜作潤滑的用途,簡單的腫脹例如當這些滑膜因發炎而腫脹發大,導致隧道內的正中神經受壓,引起手部痺痛,特別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半邊無名指,嚴重時晚上睡眠時更甚,手部活動不靈活,影響握持能力。
而卡壓血管則會造成手掌的血運障礙,手部發脹,如果寒冷天氣或接觸冷水,血管更收縮,手部供血更差,可能會出現手指發涼,指甲蒼白的症狀。卡壓到掌側肌腱會引發指腱鞘炎的症狀,影響活動。所以要分析清楚那一個是原兇,那一個是後發者才是重點治療方案。
保守治療包括按摩外關穴和附近的壓痛點。熱敷,或在溫水里浸泡腕關節,令肌腱韌帶遇熱放鬆消腫減壓,亦要避免受涼接觸冷水,相關的藥物治療甚致手術都可能是治療之一。如果上肢有痺痛,還要考慮頸椎病與腕管綜合症兼有的可能,其實沒有一個病是單純孤立存在的,背後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現今醫學,不論中西,良好的整體診斷和整體治療是重點。郭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