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選舉局兩周來對連署的查核及雙方律師的辯解,選舉局於28日正式確認第一選區民主黨參選人余燕志(Eric Yu)及共和黨參選人丘海倫(Helen Qiu)的連署合乎資格及門檻要求,兩人可以參選,昨(29日)兩人及30多名支持者召開記者會,强烈譴責現任市議員打壓華人參政,對華人選民不予尊重。
競選下屆市議員的連署於4月3日結束,馬泰代表律師Paul Newell 於4月4日分別挑戰民主黨的余燕志及共和黨參選人丘海倫,兩位白裔的參選人諾永信(Elizabeth Lewinsohn)及高文(Jess Coleman)並沒有受到任何人挑選他們的連署,這一舉動目的令兩華人不能參選,引發兩位參選的華人十分不滿。
由於丘海倫獲曼哈頓共和黨的協助,分別以共和黨及保守黨出線參選,共和黨她獲645個簽名,保守黨獲14個簽名單(門檻為9簽名),很快Paul Newell發現連署大多沒有問題,轉移窮追猛打余燕志的2170簽名,當他通過general objection 時,馬泰代表律師再以specific objection來查核,令余燕志改換更强硬的律師來應付挑戰,余燕志以「暴虐」(brutal)來形容馬泰代表律師的態度。
余燕志表示,馬泰的目的就是阻止華人參選,在浪費金錢和時間來消耗參選對手,如此打擊華人正展示了他的為人及缺乏誠信,「選舉應該以政綱贏取選民,馬泰此舉在挑戰華人參選的權利,也不尊重華人社區,若是真正尊重華人應容許不同政見,以公平方式競選,而不是把華人驅除在參選之外,同時把華人聲音完全壓下。」余燕志表示,這種帶有歧視成份的行為並沒有打消他參選意志,他會全力奮勇到底。
共和黨參選人丘海倫表示,雖然黨派不同但她全力支持余燕志的對抗,對馬泰只針對華人感到吃驚。華埠涵括在第一選區,當中有33%華人人口,又以長者及新移民為主,有華人參選為他們說話是理所當然。馬泰不斷在華埠催票及籌款,背地裡打壓華人參政,這種表裡不一的行為應公諸於世。
前市議員候選人李翠珊表示,作為這個席位前參選人,非常清楚要蒐集足夠的連署簽名以進入選票,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候選人取得進入選票的資格,是選舉民主程序的第一步。這讓選民有機會選擇最與自己理念契合的候選人。當這樣的選擇因為政治或其他不正當的理由而被剝奪,我們不僅不能默許,還必須予以譴責。
李翠珊表示,市議員馬泰對兩位華人背景的候選人提出異議,對另外兩位非亞裔候選人諾永信與高文卻沒有提出挑戰。這不禁讓人質疑:「為什麼只質疑兩位華人候選人,卻放過非亞裔候選人?這是不是出於種族歧視?」
李翠珊述說親身經歷了馬泰2023年所展現的打壓移民的行為。當時一個民主黨俱樂部寄出一份郵件,稱馬泰為「土生土長的紐約人」,而把她和另一位印裔候選人稱為「移民」。這種分化人群、標籤他者的手法,一直是馬泰支持者在他政治生涯中慣用的伎倆。2021年,在馬泰贏得民主黨初選後,一位他的支持者曾說:「那個選區原本是為了讓華埠有自己的候選人而設立的,但它失敗了。」從馬泰2017年對抗陳倩雯開始,剝奪華埠代表權的企圖就已經展開。如今,對這兩位華人候選人的挑戰,再次顯示他們想要讓華埠居民失去政治代表權。
在支持者歡呼成功參選的余燕志及丘海倫異口同聲批評馬泰近乎4年來的政績乏善可陳,余燕志指著不遠處的珍珠街320號即將成為遊民所新址,與鄰近的小學不足10呎之隔,令家長憂心忡忡。他又說自己堅定反對入城費,但馬泰對入城費,從最初全力支持,變成為唐人街低收入者爭取豁免,然後在入城費啟重前兩週突然竭力反對入城費,再到上個月,他又與MTA說利用入城費來改善設施。這種「變來變去」的政策延伸在其房屋、經濟等政綱莫衷一是,這也是為什麼超過4人去挑戰他參選下屆市議員職位。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選舉局確認民主黨參選人余燕志及共和黨參選人丘海倫可以參選,記者會上與支持者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