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獲東亞證券看好 料汽車業務今年扭虧 3個月內有4大催化劑

小米(1810)電動車SU7系列自發佈後銷情持續熱烈,惟早前曾出現致命交通意外,並可能涉及其智駕系統,惹來市場關注。東亞證券則發報告表示,小米智能汽車業務日趨成熟,預期最快今年有望錄得經調整淨利,並預期小米今年收入、毛利及經調整利潤的按年增速有望維持超過30%的高速增長,給予小米2025年EBITDA為458億元人民幣,目標EV/EBITDA約29倍,評級「買入」,目標價58元。

最快6至7月推YU7系列

東亞證券指出,小米未來3個月有4個令股價上升的潛在催化劑出現,包括5月底公布首季業績,料能維持強勁增長;內地第2季或會推出更多促進消費的政策;至少未來一季高關稅持續及國產替代概念有望促進小米智能手機的銷情;以及6月至7月或推出SUV車型YU7系列。

對於小米SU7交通意外,該行指監管當局有機會加強智能駕駛的監管法規,或會對SU7標準版的銷售帶來短期影響,但預期部份原計劃購買SU7的車主或會轉買安全系數更高的SU7 Pro及SU7 Max,故整體對小米電動車銷量影響不大。該行又預期,小米最快在今年6、7月推出的SUV車型YU7系列可望在承接SU7 品牌效應、「人車家全生態」策略和持續拓展的汽車銷售網絡等因素支持下,繼續獲得市場追捧。

電動車毛利率有望維持20%以上

此外,該行指小米SU7系列定價並不算進取,去年第四季毛利率已能達20.4%,高於理想汽車(2015)的20.3%及小鵬汽車(9868)的14.4%,反映其成本控制得宜及其在零部件供應方面取得一定的價格優勢。隨着小米的車款進一步增多、產能提升帶來的規模效應,以及其Xiaomi HAD端到端全場景智駕系統的推出,料能吸引到更多汽車買家,估計智能電動車等創新業務最快可於今年錄得經調整淨利,毛利率有望維持在20%以上水平。

智能手機出貨量料續有增長

另一方面,小米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今年料續有增長,加上其高端化策略的成果逐步體現,有助其智能手機業務及互聯網業務的增長。同時,小米來自美國收入的佔比極少,高關稅對其影響輕微並能同時受惠國產替代概念,料有助其智能手機市佔率增加。

AI發展方面,小米已預告今年300億元人民幣的研發開支當中,有約25%將會用作AI 研發。該行認為,小米已逐漸將AI應用在智能電動汽車、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產品中,待其小米澎湃OS發展成AI OS時,料將有助進一步提升用戶的智能化體驗及加強用戶黏性。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