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無家者負擔不均 市參事提議各區分攤

三藩市田德隆和南市場街居民一直抱怨,他們不成正比地承擔市內大部份無家者收容所和精神病治療設施帶來的影響,因此有市參事準備提案,希望讓全市共同承擔這個責任。

這兩區的居民過去多次請求市府官員,將無家者支援服務分布市內各區。多名市參事也曾因應民意提案,例如2019年時任市參事楊馳馬(Matt Haney)提案強迫未設導航中心的社區開設一間,但失敗告終。

《三藩市紀事報》報道,市參事馬百樂(Bilal Mahmood)計劃提案,要求市府未來18個月批准每區開設最少一間無家者收容所或行為健康治療設施,禁止現有設施1,000呎內開設新同類設施,變相在早已充斥這類服務的田德隆和南市場街某些區域實施暫停令。

法案又要求無家可歸及支援房屋局(HSH)每6個月向市參事會提供選址進展報告。

馬百樂希望,法案「能夠成為本市歷史一個時刻,讓我們翻過田德隆和南市場街等社區長期以來所受不公待遇的一頁,為未來奠定新基礎」。

共同提案人包括第3選區李爾德(Danny Sauter)、第6選區麥德誠(Matt Dorsey)和第10選區華頌善(Shamann Walton)。

外界預期法案恐引發其他社區的居民和商家反對。市府2022年原擬在下諾山區(Lower Nob Hill)開設250個床位的收容所,但居民和商家認為區內已經飽和,市府最後退讓。

新法案也可能為承諾今秋前新增1,500個新收容和精神病治療床位的市長羅偉帶來新挑戰。馬百樂表示,其團隊與市長辦密切合作,徵求意見。羅偉尚未表態是否支持法案。

羅偉近期重新規劃灣景-獵人角區一間無家者收容所的配置,關閉安全停車場並增加團體式收容床位,觸發代表當地的華頌善炮轟。華頌善批評,市府多年來將收容所和支援服務集中在有色人種和低收入社區,遠離富裕住宅區。

馬百樂希望獲得其他市參事的支持,包括代表無家者較少的市西社區的同事,又認為承諾18個月內開設一間收容所是「非常合理的要求」。本報訊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