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德州接壤墨西哥邊境小鎮麥亞倫(McAllen)連續七年蟬聯「全美最肥胖城市」,當然這不城市的榮光,更是整個國家公共政策的失敗印記。當近半人口長期與糖尿病、心血管病共存,當快餐與汽水成為主糧,當孩子尚未成年已與肥胖為伍,肥胖便不再是個人選擇問題,而是制度設計的惡果。
肥胖不會單憑一個塔可(Taco)長出來。它是在最低工資長年凍結、健康食材價格遠高於加工食品、醫療資源集中在富裕區域、營養教育幾乎缺席的社會結構中,一日一日養出來的。當地居民多屬拉美裔,平均年收入僅二萬八千美元。生活困頓之下,選擇便宜飽肚的高糖高脂食物成為必然,而不是「懶惰」、「自律不足」這些冷漠詞語所能概括。
聯邦政府和地方當局並非全無作為。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十多年前便發起「動起來!」計劃,麥亞倫亦設置步道、推廣運動。但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有無意識」,而在於「制度有無同步改革」——學校是否有營養午餐可供?貧困家庭是否能用糧食券買到新鮮蔬果?公共空間是否足夠安全讓孩子運動?答案多數時候都是否定的。
而藥廠的解方更令人憂慮。糖尿病藥物 Ozempic 現成了「減肥神藥」,惟價格高昂且供應緊張,真正需要的病人反而買不到。將藥物當作解方,不過是用一張昂貴的膠布遮住一個制度性的傷口,卻不願醫治傷口本身。
麥亞倫不是孤例,它只是將美國下層階級健康困境赤裸展現。當飲食成為財富的象徵,當健康被視為奢侈品,當一個國家容許超過四成成年人肥胖而不痛不癢,那麼這國家不只是「胖」,它是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美國要治癒這場病,不靠一次選舉、一項倡議或一款藥,而是要改革整個令貧者愈貧、病者愈病的制度。那不是麥亞倫一城的責任,是五十州每一位決策者應正視的國恥。
-曾維燊
封面圖片: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