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藝術家黃馬鼎收藏 塗鴉作品紐約市博展出

由已故華人藝術家黃馬鼎花費多年收集並捐贈給紐約市博物館的300多件塗鴉作品目前正在該博物館展出,展期至8月結束。這些作品代表著紐約作為塗鴉藝術中心時期的鼎盛之作,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城市自由前衛的藝術精髓。而黄馬鼎本人的傳奇故事從中可窺一二。

紐約的塗鴉時代始於1970年代初期的城市街頭。這場新興運動雖然起初並未獲得官方認可,卻往往具有強烈的藝術性,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逐漸成熟。這場名為《Above Ground》的展覽聚焦於那些從非法在地鐵車廂上塗鴉轉而開始在畫布上創作、並在畫廊與博物館展出的藝術家們。他們的作品體現了這場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塗鴉藝術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並對全球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這批收藏由華裔藝術家黃馬鼎(Martin Wong)於三十年前捐贈,包括超過300件畫布及紙上作品。展覽中的亮點包括街頭藝術運動中的關鍵人物Rammellzee、Lee Quiñones、Lady Pink及Futura 2000等所創作的噴漆、墨水等媒材的作品,他們共同捕捉了那些正從街頭轉向紐約及全球知名畫廊牆面的藝術家們的熱情與抱負。

黃馬鼎於1946年出生於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在舊金山華埠長大,是家裏的獨生子,從小就表現出藝術表達的傾向,13歲開始畫畫。大學期間和畢業後的10 年間,他活躍於舊金山灣區的藝術界,到了70年代後期,黃決定搬到紐約繼續藝術家職業生涯定居在下東城。黃馬鼎最出名的可能是他與新波多黎各文學派詩人米格爾·皮涅羅的合作,他們的作品經常將皮涅羅的詩歌或散文與黃馬鼎對城市景觀細致的描繪和經過再創作風格化手指拼寫相結合。

黃馬鼎在紐約居住期間收集了大量塗鴉收藏,並與朋友Peter Broda在東村邦德街共同創辦了美國塗鴉博物館。在當時,塗鴉是一種備受爭議的藝術形式,市政府也已經移除了紐約市地鐵系統中的大部分塗鴉作品。作為回應,黃開始著手保存他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偉大的藝術運動」的街頭塗鴉藝術。1994年,由於身體出現問題,黃將他的塗鴉收藏捐贈給了紐約市博物館。

黃馬鼎是公開的同性戀。1994年被診斷出患有愛滋病,之後健康狀況下降,他搬回了舊金山。1999年8月12日,黃馬鼎因愛滋病並發病去世,享年53歲。

這次展覽到8月10日結束,紐約市博物館在曼哈頓五大道1220號(夾103街),詳情參見:https://www.mcny.org/exhibition/above-ground-art-martin-wong-graffiti-collection。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展出作品之一。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