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家庭一碗水端不平?精神科醫師徐明推薦CBT認知行為療法

當孩子遭遇心理危機時,父母也面臨嚴峻挑戰,往往無從下手,焦慮而無助。 對此,加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執業精神科醫師徐明(Dr. Ming Xu)表示,華人家庭孩子的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與父母的傳統思維和教育理念相關。當家長轉變思維方式、改善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後,孩子的精神心理問題會有極大好轉。

創辦了Sunnyteens Academy心理教育平台的徐明專注於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他指出,人的自尊心形成是分階段的:在5歲前,孩子沒有自我評價能力,通過父母的行為來感受自己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被愛」。比如父母的擁抱、及時回應哭聲、表揚說「你真棒」,這些都會給孩子安全感,幫助其建立自尊。

在多子女家庭中,一碗水端不平的情況非常普遍,「小時候不被父母寵愛的孩子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其認知還沒有發展到能自我肯定、自我調節,因此所有對自己的認識都來源於父母的態度和評價。」徐明說。

6歲起,孩子進入學校上學,有老師、同學、社會環境開始介入自尊心的建立。該階段中,父母的關愛和肯定依然是基礎,同時,老師的表揚和周圍環境的接納,也對自尊心建立起到重要影響。

從12歲到24歲的青春期階段,父母的影響逐漸減弱,而同伴的影響逐漸增強。孩子可以在父母之外的其他社會關係中尋找支持,比如親戚、老師、同學,與他們建立情感連接,尋找歸屬感。該階段中,同伴的認可和接納、自己是否受歡迎,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尊心。

24歲以後,有了更穩定的自尊心,就能夠做到自我認可、自我調節。其中,自我認可有兩個層面:第一是多看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比如「我擅長畫畫、我是個善良的、助人為樂的人,即便爸媽不認可我,但我知道我很棒!」第二是看到父母的局限,「父母偏心是因為他們的認知局限性,或許我無法改變他們,但這不是我的錯,不是我不夠好。」

CB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認知行為療法是科學認證的對抗焦慮和抑鬱的心理學工具。徐明強調,CBT認知行為療法能幫助父母識別自己的錯誤認知,扭轉思維方式,學會用共情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帶領孩子預防或走出焦慮和抑鬱。此外要建立公平感,比如鼓勵父母找機會與每個孩子單獨相處,向受到傷害的孩子道歉,並承諾願意改變。

在給孩子的情緒支持方面,徐明指出,CBT認知行為療法可以滿足孩子調整認知,教孩子調節情緒的技能,及時處理負面情緒,幫助其修復心理創傷並建立健康的應對機制。把認知行為心理學工具運用到每天的生活中,面對學業、社交和生活等壓力更加從容,不再被焦慮和內耗困住,讓自己更平靜樂觀,對生活更有掌控感。

為幫助全球華人家庭,徐明創辦了Sunnyteens Academy「家晴心」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專注於0-24歲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助力家長培養出樂觀、自信、有心理韌性的孩子,帶領家長和孩子走出心理困境。他還創辦了SeeVIPdoc Health「美維德」美國華人醫生線上問診平台,為全球華人提供專業的精神科診療和心理諮詢服務。

加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執業精神科醫師徐明(Dr. Ming Xu)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