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政府上任未滿3個月,已向最高法院提出10宗緊急上訴,再加上各級法院的案件,令整個司法體系應接不暇。分析表示,高院目前由保守派大法官佔據絕對多數,白宮希望把握機會鞏固權力,每逢下級法院仲裁不利時,便動輒繞過上訴庭,直接要求高院介入。
《華爾街日報》報道,高院至今審理的10宗緊急案件中,包括出生公民權、凍結聯邦撥款、解散行政部門等,不少爭議都牽涉憲法,引來行政部門不經國會單方面修憲的質疑。僅在上星期,高院便需處理4宗案件,當中兩宗與驅逐移民有關;第3宗涉及聯邦政府裁員;第4宗則牽涉政府是否有權撤換獨立監管機構的官員,由於獨立機構由國會成立,因此在性質上屬於府會權限之爭。
根據慣例,白宮若向最高法院上訴,從提交文件、開庭陳詞到頒布裁決,往往歷時數月,但總統特朗普重新執政後,司法部頻繁行動,已令高院聆訊日程大受影響。對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法律教授阿瑪爾(Vikram Amar)表示,白宮掌管多個行政部門,可以同時推行不同方面的政策,但高院只有9名大法官,面對的案件也往往錯綜複雜,期間又要遵守程序,短時間內遇到大量官司的話,審案速度難免緩慢。
令情況雪上加霜的是,聯邦各級法院不少法官,當初由民主黨籍總統提名上任,立場與保守派以及特朗普政府截然不同,遇到牽涉政府權限的案件時,多次裁決都對政府不利。按照程序,司法部需要等待聯邦地方法院審結案件,然後入稟巡迴上訴庭,接著再要求高院介入,但現在動輒直接向高院上訴。專家補充說,高院每年6月休庭,因此春夏交接是全年最繁忙的時間,特朗普政府頻頻興訟後,導致日程更加超出負荷。
對於這個現象,進步派大法官卡根(Elena Kagan)曾說,高院在受理緊急上訴方面尺度太過寬鬆。喬治城大學的法學教授弗拉德克(Stephen Vladeck)則表示,在小布殊與奧巴馬時代,前後16年總計只有8宗緊急上訴,如今特朗普3個月便有10宗,數字已經明顯偏離正常水平。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