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危及醫療用品購存 東華醫院CEO張建清叫苦

東華醫院CEO張建清博士。本報資料圖/記者黃偉江攝

美中關稅戰已嚴重影響基本醫療所需,全美唯一百年僑立東華醫院也面臨危機。該院CEO張建清博士昨日接受本報採訪坦言:「擔心東華醫院無法在政府大削醫療預算及關稅大戰的狹縫中開源節流。」

張建清表示,醫療用品有保質期,無法大量儲備。醫用消耗品中有大量產自中國,高達145%的關稅,自然推高醫藥用品的採購價格,但政府對醫院的Medicare、Medicaid等醫療福利報銷有嚴格限制,醫院要自行消化隨關稅上漲帶來的價格上浮,難上加難。

張建清分享了一份有26位國會議員聯署,向貿易代表辦公室、商務部的發函,要求審慎實施「基本醫療用品關稅」,以避免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對關鍵藥品和醫療物資的供應帶來的威脅及可能導致嚴重短缺並危害美國患者。

目前,全國藥品短缺情況仍未緩解,雖然總數從2024年初的323種降至271種,但許多為醫院必備的廉價無菌注射仿製藥(GSI),包括生理鹽水、化療藥物、抗生素與麻醉劑。這些藥物單價常低於兩美元,市場報酬低,卻對急重症治療至關重要。一旦供應鏈受阻,代價將由病患與醫療體系共同承擔。

國會議員促當局採六大行動

這些仿製藥的原料藥(API)高度依賴中國與印度進口。根據美國戰略準備與響應管理局的數據,90%至95%的GSI原料藥來自這兩國。若關稅政策未設豁免,將嚴重衝擊美國境內的藥品生產與供應能力。更嚴峻的是,這種依賴性不只威脅民用健康,更關係到軍事醫療與戰備安全。

不只藥品,醫療器械也處在同樣危險的供應鏈中。近七成在美銷售的醫療器材完全依賴海外製造,且全球供應鏈本就錯綜複雜。關稅一旦波及此類產品,美國恐將陷入「買不到、等不到」的困境。

回顧2023年的化療藥短缺危機,許多病患因藥源不足而被迫延誤療程,醫師甚至需實施藥品配給制度。這種醫療上的兩難處境若再度擴大,將造成無數家庭的災難。

值得警惕的是,高關稅勢必推升製造成本,而仿製藥廠利潤本就微薄,一旦經營壓力過大,企業不但不會「回流美國」,反而可能削減產品線、停止生產,甚至轉向監管較寬鬆的海外市場,結果進一步加深對外依賴,與初衷背道而馳。

26位聯署的國會議員呼籲決策當局,在啟動任何關稅前,務必採取以下行動:1、系統性評估對必需藥品與醫療物資的影響;2、為仿製藥、原料藥與醫療器材設置關稅豁免機制;3、與FDA協調,加快替代來源的審批流程;4、提供透明、清晰的關稅排除與申訴管道;6、與國會及盟國協作,重建具韌性的醫療供應鏈。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