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童精神健康近年備受關注,據教育局最新資料,於公營中小學就讀的精神病患學生,在2023/2024學年達2510人,相較2019/2020學年的1040人,增幅達141%。從業逾20年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包始源多年來接觸不少青少年病患,見證當中問題日趨複雜。他提到,部分傳統家長對情緒病的認知存在偏差,加上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盼各界協力破除精神病的污名化和迷思,「情緒病與生理疾病的本質無異,有病便應及早求醫。」


包始源的診症室溫暖而整潔,有少見的舒適梳化,書櫃內放置多本專業醫學期刊。在融合專業與溫情的空間內,這位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談及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觀察。他不諱言,近年求診個案增多,背後牽涉多重原因,但學業壓力仍是核心,「很多小朋友覺得讀書一定要達到某種成就或標準,忘記了減壓的方法。」他以橡皮筋作比喻,「如果只是不斷拉緊而沒有放鬆,最終會斷裂。」
衍生攀比心理 產生不切實際期望
數碼時代下,網絡更如推波助瀾。他直言,「社交媒體是一把雙面刃。」他指,有關平台提供許多知識和資訊,青少年視野更廣,但亦容易衍生比較的心理,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他舉例,有熱愛足球的男學生,因情緒問題減少社交,踏入虛擬世界,其後出現抑鬱徵狀,「瀏覽他人的生活動態,加劇其自我否認,最終情況惡化,更影響睡眠和學業。」
包醫生說,類似的個案比比皆是,社交平台上總展示最美好的一面,人們分享美食、新購玩具、旅行的照片等,部分學童誤解那些才是「幸福」的生活,「他們會想自己做得不夠好,或者父母不夠愛自己等,所以才無法像其他人一樣,質疑自身價值與家庭關係。」

新冠疫情的社交隔離,亦進一步加劇有關情況,大多活動轉到網上,減少真實的互動,包醫生認為,網上交流始終無法代替面對面的人際接觸,「人類是有社交性的,在小朋友成長過程更是無可替代。」
「很不幸地,近年社會上看見的學童自殺案例增多。」包醫生沉重地說,雖非全數與情緒疾病相關,但相信許多屬於及早介入可避免的,「延誤就醫只會越來越嚴重,引致不可收拾的後果。」
「患上抑鬱不一定有原因」
他提到,處理學生精神健康問題時,部分家長與子女在認知上有巨大差距,「常見青少年意識到情緒問題主動求醫,家長卻不願接受。」他憶述一個案,有學生的成績突然下滑,不願外出,晚睡晚起,據他判斷因已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故屬抑鬱徵狀,惟在家長眼中,子女只是「懶散」。
他無奈地說,「曾被家長當面斥責,家長堅持子女無任何問題,質問為何稱其患病。但抑鬱本就不一定有原因。」他指,新一代透過網絡,接觸到更多精神健康的知識,但部分家長仍對精神病存在偏見,「對於生理上的疾病,家長會立即帶子女看醫生,為何看兒科無問題,但對精神科如此抗拒?」
傳統家庭中的性別議題,更凸顯該類差異。包醫生指,有20歲男患者,在美國讀書時意識到自己喜歡男性,也喜歡穿女性的服裝,返港後因家庭傳統和社會壓力受困擾;該男患者雖然有穩定的工作,但因為無法做真實的自己,開始出現抑鬱症狀。
另一例子是曾有家長要求他「治療」子女的性取向,有17歲男孩因喜歡同性,被家人帶來求醫,「我必須解釋,性取向不是疾病,無法也不應被『治療』,要說服家長,子女幸福更重要,與其對象的性別無關。」
治療不僅於緩解症狀,更是協助患者重建自我認同的過程。包醫生過去在英國培訓成為精神科醫生,回港後在公立醫院體系服務逾12年。他憶起,當時處理各種基層個案,涵蓋情緒病、思覺失調,但更多是成癮問題,如酗酒、吸毒等,「一個下午需要處理30至40名複診病人,難免要壓縮與病人溝通的時間,較為可惜。」

私人執業 投入更多聆聽病者
他其後轉向私人執業,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如此。他說,在私營環境下,較少遇到嚴重的精神病例,但情緒病及兒童青少年個案相對較多,可以投入更多時間聆聽病者心聲。
作為醫生,他說能幫助病人克服困難,重返正常生活,是無價的回報。他分享有16、17歲少女,因病情無法上學,經治療後報讀職業訓練局,最終更上大學,「她每年都告訴我進展,看到她一步一步實現願望,我也很滿足。」
「我自己倒沒甚麼宏大目標,只是希望恪守醫者本分,幫助每位病人。」包醫生說,仍記得有患者向他說,戒毒很困難,故每早起床後告訴自己,今天沒有吸毒就成功了,「我想做人也是如此,專注眼前的挑戰,認真過好每一天足矣。」
他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消除公眾對精神病的誤解,期望政府加大資源投入青少年健康,並提醒家長關注子女情緒變化的徵兆,若開始影響自我照顧,例如睡眠、胃口、情緒、無法完成應該做的事情、見朋友、學習等,便應該尋求幫助,「情緒病並不可怕,如感冒頭痛般常見,坦然求醫,有助早日恢復健康。」

曾有患病主婦 每天服百顆安眠藥入眠
被問及最難忘的個案,包醫師指,有家庭主婦每天依賴上百顆安眠藥入眠。
包醫生指,濫藥不一定指吸毒,在公立醫院任職期間,有部分病人便屬過度依賴藥物。他舉例,有家庭主婦患有抑鬱而不自知,持續失眠下服用安眠藥,「起初只需一粒就能入睡,但隨着持續服食多年,藥量逐漸增加到每日上百粒。」
他續指,該女士每天分時段服食,如早晨20粒、午後20粒、傍晚20粒,睡前再服30至40粒安眠藥,「多年來產生耐藥性,同時伴隨戒斷症狀,形成惡性循環。」他指,戒安眠藥只是治標,必須找出問題的根源,否則病者依然會失眠,「失眠總有原因,長期失眠可能是情緒問題,或者因為痛症等。戒除藥物的同時要治療抑鬱,才能治本。幸好該女士在治療後,回歸正常生活,無再服食安眠藥了。」

不會懵鈍不會上癮 病情穩定可逐步停藥
包始源醫生指,公眾普遍對精神科藥物存在三大誤解,導致在求醫上有所猶豫。
不少人認為,一旦開始服食精神科藥物,便需終身服藥。包醫生指,多數早期就診的患者只需階段性用藥,「服藥一段時間是為了降低復發風險,待病情穩定後便可逐步停藥。」他提到,不少家長亦擔心,子女服藥後會變得懵鈍,部分人更稱精神科藥物為「懵仔藥」,「實際也是錯誤的,精神科藥物與其他專科藥物相同,皆針對特定的疾病和症狀,目標是幫助患者回復應有的狀態。」
血清素不會產生耐藥性
他續指,有家長憂慮有關藥物會傷害子女,甚至導致上癮。他澄清,現代精神科藥物具高安全性,按照醫生指示服食便不會傷害身體,而抗抑鬱或抗焦慮的血清素不會成癮,「成癮是指長時間服食產生耐藥性,需要持續增加劑量才能維持同等效果,但血清素不會產生耐藥性。」
包醫生亦解釋,精神科醫生與臨床心理學家的關係,「就像骨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分工,骨折患者需由醫生接合斷骨,再轉介進行物理治療;情緒病治療亦需通過精神科醫生,以藥物重整血清素的平衡,待日常能力恢復後,可按需要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舒緩情緒困擾。」
記者:林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