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察︱哈爾濱排查公交 「阿拉伯廣場站」更名「清真寺站」

位於哈爾濱道外區的阿拉伯廣場,是集宗教、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廣場核心為始建於1897年的哈爾濱清真寺,是東北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廟。內地大力推動伊斯蘭教中國化,要求「去阿拉伯化」、「去沙特化」,作為黑龍江省會城市的哈爾濱傳出公交(公共交通)站台更名,其中「阿拉伯廣場站」更名為「清真寺站」,「穆斯林小區站」更名為「城鄉路站」。

微信公眾號「哈爾濱公共交通」發佈圖文,哈爾濱市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車事業發展中心發出上述通知。「60車隊」3月31日發出的通知稱:根據哈爾濱市民族宗教事務局要求,對涉及「穆斯林」字樣的站名進行排查,

哈爾濱一個原本叫「阿拉伯廣場站」的巴士站更名為「清真寺站」。
哈爾濱一個原本叫「阿拉伯廣場站」的巴士站更名為「清真寺站」。

 

 

 

相關新聞:大連清真寺拆去圓頂 改為中國風格

內地大力推進宗教中國化,當中伊斯蘭教中國化是重中之重。官方主要整治一些領域「清真」概念泛化,要求清真寺的建築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最近,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微信公眾號的LOGO(標誌)換新也引發關注。

中國伊協原來的會徽是綠色,並有清真寺建築圓頂及星星、新月標誌,阿拉伯色彩濃厚,並且附有組織英文名稱。更換後的會徽則改為藍色,且更加簡化,去除了圖案與英文名稱,僅留下中文名稱。

相關新聞:中國觀察:中國伊協傳換會徽 去阿拉伯化

哈爾濱的「阿拉伯廣場」暫時還未傳出被要求更名,廣場內的清真寺何去何從也值得關注。根據公開資料,這是中國1500座清真寺中唯一的阿拉伯式建築,大殿面積426平米,可容納500多人,後窯殿設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稱望月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接待穆斯林十萬多人次。

紀曉華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