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華埠在疫情後歷經重創,但也迎來了一波創業與轉型潮。最為矚目的莫過於奶茶店的集體「搶灘」登陸。疫情後在租金相對低廉與空置店面眾多的雙重條件下,奶茶產業成為新舊商家眼中的黃金機會。
疫情過後,許多原本空置的舖位成為創業的跳板。一些商戶選擇原址加開分店,另一些則進行跨界轉型。曾經營VCD/DVD影像光碟的羅玉棠夫婦,轉型開設文化用品及利是封商店後,又在都板街與百老匯街交界處開起鮮榨果汁與奶茶店。更在不遠處的文化用品店內設置果汁吧,吸引北岸區與華埠的遊客成為常客。
類似的轉型故事在華埠比比皆是。在天后廟街,經營印刷廠多年的Laura也開起了奶茶店,即便店舖對面就有一家競爭對手。在都板街,一家原本經營中式小菜館的業主,更是在樓下盤下一間門店,轉型為咖啡奶茶館;「園林點心」的老闆娘黃英霞(Abby),在連開三家點心舖後,也投入自創奶茶品牌,還將原本點心舖門前的公共空間一併「共用」給自家的奶茶店,打出品牌聯營的創意牌。
奶茶店的擴張速度之快,令許多街區呈現「一街數店」的密集現象。從遊客眾多的都板街,到擁有歷史氣息的舊呂宋巷,再到連接士德頓街的企李街、華盛頓街、沙加緬度街與百老匯街,甚至包括跑華街與Kearny街等華埠邊緣地帶,幾乎都可見奶茶店的身影,許多餅家與甜品舖也開始引入奶茶與咖啡服務。這場「奶茶大戰」似已在所難免。
從產品來看,華埠的奶茶店紛紛推陳出新,不僅強調手搖現做,還加入雪糕、水果、堅果、巧克力、薑汁等元素,迎合年輕族群與觀光客對新鮮感與「打卡美食」的需求。一些店舖在裝潢風格上也別出心裁,從懷舊中式風、日韓簡約風,到現代工業風,不一而足。這些奶茶店不僅為華埠帶來青春氣息,也改變了這座歷史街區原本沉穩內斂的氛圍。
隨著春夏旅遊季節來臨,各類社區活動也為奶茶市場添柴加火。社區青年中心(CYC)舉辦的「繽紛天后」嘉年華、安老自助處的奶茶評選活動、亞太傳統文化月,以及即將展開為期七個月的華埠夜市,都為奶茶商家創造了展示與銷售的絕佳舞台。各店無不摩拳擦掌,在熱鬧的街頭活動中搶佔曝光度與銷售額。
行內人士指出,奶茶店的投資門檻相對較低,也不需高端廚師或複雜廚房改建。根據業界統計,一家小型奶茶店的初期投入(不含加盟費與人力成本),包括裝修、設備、食材及消耗品等,約在10萬至35萬元之間。若能掌握品牌形象與產品質素,善用社交媒體推廣,一杯奶茶的毛利率甚至遠高於傳統餐館,是吸引創業者蜂擁而至的主要原因之一。
商機的另一面是激烈的競爭與市場飽和的風險。隨著更多業者進場,如何打造獨特品牌定位、鞏固回頭客基礎,將成為奶茶店能否長遠經營的關鍵。特別是在遊客潮過去、節日活動結束後,是否能在平日維持穩定銷售,考驗著經營者的創意與經營能力。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