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隨著總統特朗普即將徵收新一輪關稅,商家紛紛設法規避,例如簡化產品設計與包裝、剔除不必要的配件,甚至電子產品不再附送電池等等,有倡議人士擔心,此舉會導致縮水通脹(Shrinkflation)越演越烈,消費者付出更多的同時,得到的卻越來越少。
美聯社報道,根據白宮方案,中國進口商品需要繳納20%關稅,鋼鐵、鋁材等類別的稅率更達25%稅率,針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而設的關稅也會在短期內生效,考慮到這3個國家是美國重要貿易夥伴,本土零售商以及採購原材料的製造商都面對重大挑戰,業者坦言關稅會蠶食利潤,但若將所有成本轉嫁消費者,也可能影響銷售,因此處於兩難。
供應鏈諮詢公司「國際資源發展」(International Resource Development)表示,由於前景不明,企業界暫時不應長遠決策。其總裁柯肯多爾(Kimberly Kirkendall)建議,管理層與其將工序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不如著眼於短期效益,特別是調整產品,設法節省成本,並與供應商緊密合作。
除了中國製造的產品外,其他來源地的商品也可能在徵稅之列,導致美國的大小企業都面臨挑戰。透過互聯網銷售男裝襯衫的Shirt Story表示,他們以往在奧地利採購鈕扣,但由於特朗普可能對歐盟商品徵稅,因此需要尋找美國本地的供應商。
此外,也有許多企業調整產品設計。洛杉磯玩具公司Abacus Brands印刷單張時,開始改用稍薄的紙張,並考慮用紙板代替塑膠,作為玩具的固定容器。原本在中國設廠的玩具上Aurora World則說,公司正考慮減少產品顏色,藉此抵銷關稅成本,但可能不得不提高產品售價。另一家公司Basic Fun更說,會減少包裝材料或者放棄包裝,以此降低每件產品的成本。
由於企業也嘗試減少配件,專家預料,消費者未來購物後,可能需要在家自行組裝。以中國製造的自動澆水花盆為例,產品未來將以嵌套式零件的方式,而不是完成的型態送到顧客手中,藉此減少運送體積與成本。電池、裝飾禮盒等配件則會歸類為「非必要」項目,民眾也許要自行購買。
在2021年至2024年期間,許多企業曾面對包裝、原材料、人力成本與運輸成本上升的問題,業者普遍只會縮減產品尺寸或重量,但售價維持不變。對於這次變化,評論表示商家可能以縮水通脹應對,既提高價格也減少產品份量,例如加拿大進口的軟木繳付額外關稅後,衛生紙捲可能會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