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島、南大嶼等3項目打造為新旅遊康樂「片區」 今邀發展商提意向書

發展局今日( 2日 )邀請市場在3個月內,即7月2日中午前,分別就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咀及白泥的生態旅遊發展項目提交意向書。發展局發言人表示,這是政府近年首次推動打造新的旅遊及康樂「片區」,上述3個項目均位於島嶼或近岸地點,周邊屬鄉郊地帶,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及水體。政府可藉項目與私營機構合作,善用有關地點的本土及鄉郊特色,以推廣旅遊康樂的發展。

政府近年首次推動打造新旅遊及康樂「片區」

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到本港要推廣島嶼及海岸旅遊,發展局就3個涉及「片區開發」模式的項目着手進行土地用途及工程規劃方面的工作,分別是發展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作度假及戶外康樂用途;發展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發展尖鼻咀及白泥為生態旅遊節點。3個項目暫定的土地招標時間分別為2026年下半年、2027年和2028年年初。

南大嶼。資料圖片
南大嶼。資料圖片

 

南丫島。資料圖片
南丫島。資料圖片

 

白泥。資料圖片
白泥。資料圖片

 

白泥。資料圖片
白泥。資料圖片

 

尖鼻咀及白泥。資料圖片
尖鼻咀及白泥。資料圖片

 

南丫島項目擬用單一發展商模式  另外兩項目可多於一個發展商參與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南丫島項目建議採用單一發展商模式,即相關用地將透過公開招標出售予單一發展商或財團。另外兩個項目則可多於一個發展商參與。發言人指,當局在展開任何法定規劃程序前,邀請各界就上述3個項目提交意向書,目的是希望敲定最終發展要求前,聽取並收集市場的意見,有助確保最終予以落實的發展計劃更貼近市場的興趣及考量。

發展局將於本月14日舉行3場簡介會,即就每份邀請提交意向書舉行一場簡介會。發展局會考慮從意向書蒐集得來的意見及建議,適當地修訂3個項目的發展參數及要求,其後會參考市場的意見,定出招標安排及時間表。

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可發展土地面積為25公頃

發言人表示,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可發展的土地面積為25公頃,以及10.8公頃作遊艇停泊處的水體,及5.7公頃作水上運動及康樂活動的水體。可予以發展的元素包括旅遊及康樂(別墅、度假酒店及豪華度假營)、遊艇停泊處(預計有150至300泊位)、低密度住宅。當局建議項目採用單一發展商模式,認為此方法有助整個發展項目的設計更加協調和全面,並借助市場力量加快提供所需的基礎設施,同時讓日後的發展商在土地用途分配方面享有高度靈活性,提高項目對發展商的吸引力。

當局目標於2026年下旬賣地

在考慮徵集意向書時收到的意見和建議後,當局會啟動所須的城市規劃程序及擬備土地契約,目標於2026年下旬賣地。獲批土地後,發展商須進行包括環境影響評估及其他刊憲程序方面的工作。發言人指,該用地擁有豐富的旅遊及康樂資源,適宜作高端度假村,並附設世界級遊艇停泊處及低密度名貴宅第。當局將諮詢市場如何善用該幅用地,包括與該區其他的旅遊景點產生協同效應等。

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項目建議採取片區模式開發

至於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項目,可發展的土地面積約9.3公頃,包括1.5公頃濕地管理。項目在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提供康樂及生態旅遊設施,發展局建議發展商或財團可以以整個片區模式開發或選取發展個別或多個生態與康樂設施,當局認為該做法不僅能提高項目推展的靈活性,還能加快生態康樂走廊的建設進度。

尖鼻咀及白泥項目可多於一個發展商參與

尖鼻咀及白泥項目可發展的土地面積分別為87公頃和33公頃,建議可設生態旅遊及康樂設施、養生中心、度假村、餐飲和娛樂設施等。發展局發言人表示,由於兩個生態旅遊節點的面積頗大,可多於一個發展商參與有關項目。

預計各項目成本數十億元以上

發展局發言人預計各項目的發展成本為數十億元以上,其中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項目需時約6至7年完成建設。發言人指,現時旅客去南丫島多數只遊玩半日,很少有過夜旅客,若能發展片區,提供更多設施,相信可吸引遊客過夜,推動當區旅遊發展,又指未來設立的遊艇停泊處,可與低密度住宅及康樂設施產生協同效應,旅客乘搭遊艇到南丫島後,可登岸使用設施及在島上遊玩。

關於3個項目是否能吸引到足夠多的市民和旅客,發言人表示,香港很久沒有新的大型景點,市民亦缺乏消遣選項,希望善用生態資源、完善配套,鼓勵在周末北上遊玩的港人留港消費,同時吸引更多旅客來港。發言人指,當局並無規定興建的項目需接待多少訪客,會留給市場自行決定發展規模和速度。

記者:蔡思宇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