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除隱約呈現出了未來戰爭的某些特點,專家指出,未來戰爭將高度依賴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軍隊指揮官可借助演算法和數據分析即時評估戰場態勢,快速做出決策。
人工智能武器化是指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武器系統中,使其具備自主識別、校準、決策、行動等能力的過程。不僅關乎國際和平,也深刻影響著人類尊嚴和全球戰略穩定。雖然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報告曾對人工智能賦能武器與人工智能武器進行了區分,認為前者指受到人類控制的武器,可使人類指揮的戰爭更精准有效,後者指能脫離人類控制並自主決策的武器,但人工智能武器裝備的自主性早已模糊了人類控制的邊界。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人工智能能力的集中甚至可能加劇全球地緣政治分歧,形成『有』與『無』的兩極世界。」隨著人工智能武器化的推進,全球安全體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美國推出人工智能為關鍵技術支撐、「改變未來戰局」的顛覆性技術的第三次「抵消戰略」,以確保美國在大國軍事競爭中佔據絕對優勢。俄羅斯也成立了專門的人工智能武器研究小組,以人工智能促進新武器裝備的研發。還有日本,設立「人工智能戰略會議」機構,用於研發改變戰鬥方式的新型裝備。
未來戰爭就是多域融合與全域作戰:未來戰爭將涉及陸、海、空、天、電、網等多維空間。作戰系統縱向貫通、橫向融合,全域機動一體化作戰成為基本樣式。例如,太空被視為軍事競爭的制高點,各方圍繞水下作戰域的博弈也日益激烈。
尤其,戰爭將從傳統的物理空間向虛擬認知空間拓展延伸。網絡戰可能成為未來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網絡滲透、數據破壞、傳播虛假資訊等方式,攻擊敵方的指揮控制系統、基礎設施和社會心理。戰爭不再是簡單的「攻城掠地」,而是涉及多個維度領域和時空周期的綜合博弈。
為了有效管控人工智能武器化引發的安全、法律、倫理、人道主義等風險,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搭建全球治理框架和集體安全機制。目前《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平台是討論人工智能武器化問題的重要平台,應充分尊重和利用此平台展開對話交流,凝聚更多國際共識。
圍繞人工智能武器的開發和使用問題,應明確「有意義的人類控制」在自主武器使用上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還應對人工智能武器運用到戰爭的方式,進行合法性審查。可根據《日內瓦公約》及其兩個附加議定書的相關規定,評估新技術各個流程及採用新武器的合法性,自主武器的研發和使用也可照此遵循。然而目前這些努力仍處於「碎片化」階段,暫時還未能形成全球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