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3月28日前往硫磺島,悼念80年前官兵的陣亡。今年適逢二戰結束80周年,這場紀念活動不僅揭開一系列紀念二戰勝利的序幕,也再次提醒世人戰爭的殘酷與將士付出的巨大代價。
80年前的硫磺島戰役,美日雙方投入八萬官兵,兩國共計戰死2萬6千官兵。決心死守的日方,寧願「玉碎」也不降;美方則決心奪下此島,作為進攻東京的飛行前進基地。美國海軍陸戰隊以血肉一碼一碼的推進,犧牲慘重,花了36天才攻克這座火山島,是二戰最為血腥的戰鬥之一。
赫格塞斯部長面對著美日老兵,引述當年陸戰隊的回憶。那些英雄謙稱「我不知道我是如何達成任務的。」他們面對砲火壓制的死傷慘重之下,仍不計個人生死而勇往直前,因此赫格塞斯稱這些先輩是「平凡人在關鍵時刻發揮的非凡勇氣」。該戰役最著名的一幕是六名陸戰隊員在折缽山頂艱難地豎起星條旗。這一歷史瞬間後來被塑成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紀念雕像。該紀念雕像「獻給所有自1775年以來為保衛美國而獻出生命的海軍陸戰隊員」,彰顯他們的英勇與犧牲。
歷史有許多面向。同樣見證二戰勝利80周年的,還有3月25日在華盛頓國會山莊Rayburn大樓舉行的《向飛虎將軍陳納德致敬論壇》。飛虎隊最初是美國派遣的志願軍,為抗日援華提供戰機與飛行人員。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這支志願軍轉為正式的美軍航空第14隊,繼續中美之間的軍事合作。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也有許多美籍華人投筆從戎,參加航空學校學成後,到中國戰區服務共同抗敵。這些美籍華人先輩不分男女,在二戰時共赴沙場,也留下真實寫照。這也說明相距千里的兩國彼此有許多差異,但在反侵略的共同信念下共同奮鬥,終於贏得最後的勝利,
時光荏苒,歷史已然翻篇。然而當今東亞格局表面平靜卻暗流湧動。3月22日剛剛結束的中日韓三國外長會議,儘管尋求對話與合作,卻也折射出三國間複雜的關係——歷史認知分歧、安全顧慮並存、經濟依存與政治張力交織,微妙地體現了後冷戰時代的區域困境。
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有的人銘記戰爭帶來的慘痛教訓,還有些人正視國際關係中的現實分歧。畢竟表面和解若未能解決根本矛盾,隨時可能在新的國際局勢變動中再次激化對立。
歷史上重復著國家之間的合作與對抗,或許印證了一句話,「在國家利益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回首八十年前的慘烈戰爭,參戰各方傷亡以百萬甚至千萬計,這些歷史傷痕不僅存在於戰場遺址上,更深深烙印在民族記憶中。如何超越歷史恩怨,追求持久和平,毫無疑問是當代人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