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近年積極推動「綠色殯葬」,鼓勵市民以更環保方式,表達對亡者的思念。不過受制於華人傳統「入土為安」觀念影響,不少人仍對「撒灰」入海或紀念花園存在顧忌,故食環署今年亦通過持續且多元化的「人生學堂」活動,籍着推廣生死教育,鼓勵市民及早規劃身後事,亦冀港人更接受「綠色殯葬」。藝人陳敏兒向《星島》分享自身經驗,透露丈夫廖啟智離世後縱有不捨,但明白即使土葬,遺體終有「腐化成泥土」的一天,反而綠色殯葬「一切從簡」,可令「先人及在生的人都輕鬆點」,故最終選擇將亡夫骨灰撒在他最熱愛的土地上。

舉辦「人生學堂」推廣綠色殯葬
食環署高級衞生督察(行政及發展)特別職務李啟倫表示,殯葬牽涉到傳統的社會習慣,改變需要很長時間,需給時間讓社會慢慢接受,「以前推動火化服務,也花了超過40年才成為主流的喪葬方式」。他冀透過提供及優化綠色殯葬設施和服務,及公眾教育和宣傳,使綠色殯葬逐步成為處理骨灰的主流安排。
本港目前有兩種綠色殯葬方式,即在紀念花園撒灰或在海上撒灰。李啟倫指,會參考香港的實際情況與成效,對推出更多類型的綠色殯葬服務持開放態度。他指,市民可透過網上申請使用綠色殯葬,申請不設時限,全年皆開放申請;若不需要為先人設立牌匾,綠色殯葬服務的費用更是全免。
另外,食環署亦已設立「綠色殯葬中央登記名冊」。李啟倫表示,截至去年底約有1.5萬人已登記選擇綠色殯葬。而已過世的登記者中,有七成的後人也遵從逝者心願,採用綠色殯葬為其送行。
李啟倫表示,署方在今年也會陸續舉行一系列的「人生學堂」活動,以推廣綠色殯葬。其中,主題為「綠色殯葬 愛在延續」互動展覽已在上月開幕,結合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家庭互動活動,並為兒童設立繪本故事區,長者話劇表演及攤位遊戲等,冀讓參與者不分老幼,均能在輕鬆的氛圍中認識和探索生死。署方預計,今年第三、四季會繼續舉辦生死博覽會等相類活動。

鼓勵實踐「五道人生」 放下心結
早年喪夫的藝人陳敏兒,亦在「人生學堂」活動中分享對生死的感悟。她指非常認同綠色殯葬的理念,「一切從簡,能讓先人及在生的人都輕鬆點」。她指,傳統中國文化中,親人過世必須保持完整遺體及土葬,但現在已開明很多,「我想親人心中總有不捨,但這份執着是沒有必要的。就算是土葬,遺體終有腐化的一天,也要成為泥土」。
陳敏兒續指,將遺體火化後並將其撒入大海或土地,能將生命回歸至源頭。她又指,要尊重逝者的意願,憶述亡夫「智叔」廖啟智生前喜歡爬山,接觸泥土,故在他離世後選擇將骨灰撒至土地而非大海。她又表示,近年專注生死教育工作,鼓勵大家實踐「五道人生」,即向親人道謝、道愛、道歉、道諒及道別,「透過五句簡單的話,能讓臨終的人及在生的人都放下心結,死亡人人都要經歷,但要將遺憾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