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預算案》明日發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預告,會透過發債券融資,支持北都發展。外界不時憂慮港府持續舉債,加上連年赤字,有違《基本法》列明的「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的審慎理財原則。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發債融資和審慎理財並不矛盾,關鍵在於資金用途是否具投資效益。
具長遠效益回報值得融資
他指出,若發債目的是投資基建項目,例如北部都會區發展、「明日大嶼」填海造地等,只要項目能帶來長遠效益和回報,足以支付本金和利息,屬合理融資安排,「如果發債是用來做一些基建投資,而將來有回報,項目對香港長遠是好的話,我看不到為甚麼不做」,他認為「明日大嶼」不宜再拖,因香港長遠發展需要土儲,但三個人工島可分階段逐一完成,令財政上更能負擔。
《基本法》第107條列明:「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對於外界有聲音質疑政府連年赤字下,仍連年舉例違反財政紀律,麥萃才認為社會亦要留意此條文的後一句「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即《基本法》要求最好做到平衡預算,但亦容許政府財政配合當前經濟環境,他又坦言財赤也不是「洪水猛獸」,因赤字預算是財政政策、調控經濟的手段。
財赤非主權評級單一考慮
至於坊間有人擔心,若港府未能在3至5年內滅赤,會影響本港主權評級,麥萃才指出,主權評級機構主要考慮債券違約風險,而非單純以財赤作準則。以美國為例,即使政府債務佔GDP比率超過100%,信貸評級仍維持在A級水平。相比之下,香港目前債務水平相對歐美國家仍較低,加上擁有充裕外匯儲備,償債能力亦強,故不擔心香港評級會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