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前度劉郎今又來」的特朗普,這次攜帶馬斯克、萬斯與魯比奧躊躇滿志歸來——一晃,第二任期20日「滿月」。身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物與國家,他與美國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扯世界的心。一個月下來,有人如獲至寶,有人垂頭喪氣,輿論方面可謂「半江瑟瑟半江紅」,評鑒各異。
特朗普已經不是「政治素人」了。過去一個月,他在內政外交方面頻頻刮起「旋風」,通過簽署行政令、清除「不忠誠」官員、通過政府效率部「整改」和社交媒體發帖宣傳等手段,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張。裁員風暴驟起;移民危機升級;瞄準他國領土;聲稱「接管」加沙;沙特密謀,歐洲盟友遭遇「閉門羹」;高舉「關稅大棒」,全球貿易風聲鶴唳。
特朗普的支持者認為他辦事雷厲風行,正在履行競選承諾,迅速推動變革,可以讓美國再次偉大。一些人認為他「在幾天內就做了比拜登更多」的事情。但是,當他赦免暴亂者和推行對移民的強硬政策,反對者認為他的行為對美國的民主和價值觀構成威脅。
此外,大規模裁員由馬斯克主持的政府效率部負責推進。美國全國聯邦僱員聯合會近期發表聲明說,這樣做是低效且殘酷的,解僱數以萬計的聯邦僱員給公共服務帶來巨大壓力,大大降低美國安全程度。
專家指出,再度上任以來,特朗普推行的多項國內政策保守主義風格明顯,均力圖恢復美國多數群體的「傳統」價值觀,並反對「異類」,即少數群體及其價值觀。比如在美國南部邊境實施國家緊急狀態應對移民,終止拜登政府對數十萬獲得臨時居留權的拉美裔移民的人道主義假釋計劃。比如成立由馬斯克牽頭的政府效率部,通過削減「非傳統」(政府核心功能)部門與精簡人員等形式減少開支。這些舉措或許一定程度具有提升公平與效率並矯正激進意識形態的效果,但如果在實際操作中「南轅北轍」,將進一步加劇美國社會撕裂。
17日全美各地爆發了抗議遊行活動。在紐約,成千上萬的人湧上街頭,總統和馬斯克都成了抗議的對象。同樣的活動在波士頓、華盛頓特區、奧蘭多、西雅圖、鳳凰城、洛杉磯等多個主要城市舉行。國際方面,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19日的記者會上稱,來自俄羅斯的大量虛假資訊在誤導特朗普,這一切都是為了弱化烏克蘭。
而特朗普則生活在「虛假的資訊泡沫」(disinformation bubble)中。總之,特朗普在執政的第一個月內展現了極強的行動力和政策推進能力,但同時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法律挑戰。他的政策和行動在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立。未來,他的政策能否在法律和政治層面得以持續,仍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