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新股改革惹質疑 陳翊庭罕有解畫 降散戶中籤比例有助「砍價」:最終會受益

港交所(388)去年底建議就新股定價及分配機制改革,但據悉市場上有不少聲音質疑厚此薄彼,側重機構投資者的利益。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罕有在諮詢期間,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章,指出當中將分配予散戶的回撥比例上限由50%降至20%,是可讓機構投資者扮演關鍵「砍價者」,對最終發售價享有最充分的議價權,最終會讓散戶受益。

券商:業界近一面倒反對 削散戶權益

港交所新股改革正進行諮詢至3月19日,有證券界人士表示,業界幾乎一面倒反對新建議,因為未來散戶抽新股會一手難求,「抽10隻新股可能只中3隻,連頂頭槌飛都可能要抽」,令散戶參與度下降,從而本地券商新股收入亦大減,將很難生存,現時已有很多客戶反映憂慮。該人士補充,現有回撥機制最高50%,原意是令股份分配更公平合理,但新建議將降至最高20%,散戶權益受到剝削。

新股定價引入競爭 機構投資者扮演關鍵砍價者

港交所在新股定價機制改革上,建議要求發行人將至少一半的發售股份,分配予建簿配售部分,建簿配售是指基石投資者未認購的國際配售部分。陳翊庭稱,機構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享有最充分的議價權,在建簿過程通過引入投資者競爭,將市場需求和價格進行配對,是新股發行定價流程的關鍵,「參與建簿配售的投資者是新股的關鍵『砍價』者,對最終發售價享有最充分的議價權。」

現制度上市定價效率低 增掛牌後風險

她指出,過去部分熱門新股最終分配予散戶比例高達50%,建簿配售部分只有10至20%,令機構投資者喪失積極性,「這批『專業砍價者』的缺席讓新股定價的效率大打折扣」,為新股上市後股價表現不佳的風險增加。她稱為,提高分配予建簿配售部分的新股比例,讓最有議價能力的買方與賣方進行充分博弈,從而提高新股定價的效率,有助定價最大限度反映市場需求,將可盡量降低新股上市後的價格波動,避免股價大起大落。

散戶比例已降至不足15%

港交所亦建議,將回撥機制修改兩大方案,包括回撥上限從50%降至20%,初始公開認購比例設定5%;以及不設回撥機制,而初始公開認購比例可定於10%至50%。陳翊庭直言,在1998年設立回撥機制「是為了照顧散戶投資者對於新股的強烈認購需求」,但香港散戶已從1997年佔市場成交額的53%,降至目前已不足15%。

她指,回撥機制只有香港實行,不符合國際市場慣例,亦容易造成新股發行價高於實際市場需求,讓議價能力不足的公眾投資者為偏高的新股發行價埋單,容易出現新股上市後「潛水」的情況。

降回撥至20%減「潛水」機率

對於散戶的利益,陳翊庭認為,有關安排最終會讓散戶受益,也會讓整個市場受益。她指,新股申購的最終收益不僅與獲配的股份數量有關,更與新股價格有關,如果有更多投資者參與配售的「砍價」,可助散戶「砍」出更優惠的價格,而且能確保價格反映實際市場需求,降低新股發行價過高甚至「潛水」的機率。

她認為,是次改革是為了推動新股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並且充分兼顧了散戶和機構投資者在內的買方,以及新股發行人的賣方利益。

相關新聞:

港交所倡改革新股定價分配 公開回撥擬大減至2成 利吸機構投資者 券商:散戶更難抽優質新股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