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提案者選擇提案日曆的許多考慮都是基於一個簡單的經驗法則:總統大選年有大量自由派選民,而在非總統年選舉中投票的選民則較保守,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 指出,這種情況可能生變。
特朗普當政時代,策略家被迫重新思考假設選民立場和取捨。州眾議員傑克森(Corey Jackson)坦言,「以前可以預測選民的情況,但後來有了像奧巴馬、像特朗普這樣的人,扭轉了傳統的投票模式」。
從歷史上看,更年輕、種族更多樣化的選民可能會在總統年投票。這也是尋求娛樂大麻合法化的人拖到2016年,以及希望將同性婚姻平等寫入州憲法的人瞄準2024年選票的原因。加州平等組織 (Equality California) 執行總監Tony Hoang說,「總統大選通常會吸引更多支持 LGBTQ權利的人口,例如民主黨選民、年輕人、有色人種。」
但在特朗普時代,這一點似乎不再準確,兩黨的選民結構因教育程度而日益分裂。現在,共和黨人更多地依賴教育程度較低的選民,而這些選民很少投票,形成了更右傾的總統年選民群體。2023年,一些民主黨人在眾議院通過憲法修正案,擬恢復1996年209提案禁止的一些平權計劃,本來計劃繼續在參院推動,以便在2024總統大選年交付選民投票。傑克森說,去年夏天放棄此計劃,為此感到欣慰,「因為選民與我想像的不同了。」
現在,由於基礎選民年齡偏大、更富裕、受過更高教育,民主黨人在非大選年選舉中表現更好,包括即將來到到2026年中期選舉,這意味著等到總統選舉時再向選民提出左傾議題可能已經不合適了。
共和黨顧問斯圖茨曼(Rob Stutzman)說:「當特朗普被列入選票時,投票的並非對某類議題有高傾向的選民,而是特朗普選民。沒有人能夠真正評估當特朗普不在選票上時,這些選民會怎麼樣投票。」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