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醞釀已久後正式公布方案,要求生產商在食品及飲料包裝上增設「營養信息框」(Nutrition Info Box),註明鈉、糖以及飽和脂肪含量,並以「高」、「中」、「低」的方法讓消費者參考。但食品業界及部分學者質疑,新的指引未必有效。
綜合NBC及CBS報道,FDA於14日公布文件,未來將仿效智利、巴西等國家做法,要求食品包裝正面上方1/3的位置,必須留作「營養信息框」,然後列出鈉、添加糖、飽和脂肪三種成分的資料。假設相關成分的含量佔每日攝取建議的20%,便屬於「高」的類別;比例介乎6%至19%,屬於「中」級類別;比例在5%以下則屬於「低」類別。
FDA官員表示,鹽、糖、飽和脂肪是導致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主要誘因,所以生產商需要列出信息,至於「高、中、低」的定義也符合科學依據,當局測試近1萬名民眾的反應後,發現這樣最容易讓消費者理解。新措施推行後,產品正面需要增設「營養信息框」,背面也要繼續附上詳細的營養標籤。
部門會設定120天的公眾徵詢期,判斷最終如何落實指引,從時間推算,屆時負責決策的將是特朗普新政府。倘若指引推行的話,年收入超過1000 萬元的大型食品公司可有3年過渡期,規模較小的品牌可有4年寬限。
FDA估計,新規定將為食品業界增加不少成本,估計廠商未來10年單是更新包裝,支出總額便達1.54億元,另外還需調整配方,降低不健康成分的比例,這部分成本也數以百萬計。代表食品業界的消費者品牌協會(Consumer Brands Association)已經表態反對,質疑政府只是隨意定出「高、中、低」的標準,可能引起消費者混淆。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學者古彥(Yian Gu,音譯)也批評,民眾未必知道飽和脂肪等成分的影響,官方要求列出的信息用處有限。北卡大學的專家泰利(Smith Taillie)則質疑,新標籤容易造成誤導,令消費者誤以為某些產品「更健康」。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