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焚化爐/綠在區區/回收】廢物處理一直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環境議題。政府去年擬推動「垃圾收費」,不過在兩度押後及一片爭議聲之間,最後決定暫緩。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12日)發表網誌,指各地政府都在尋求更具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廢物處理方法,多地都在發展轉廢為能設施,包括香港今年底投入運作的「I·PARK1」。
他指坊間有誤解擔心政府未來會把廢物「一把火燒掉」,不再推動減廢回收。不過,謝展寰認為這反映不少人對轉廢為能技術和背後的環境經濟學認知不足。他強調,廢物管理必須考慮成本和環境效益,解釋指回收廢物的成本和環境代價較高時,利用轉廢為能設施與回收再造結合,能達到環保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相關新聞:焚化爐︱「I・Park1」料明年投運 日燒3000公噸垃圾 每年發電4.8億度
不計成本的回收 只會增加社會經濟及環境負擔
謝展寰指,技術上也並非所有廢物都適合回收。混合材料、受污染的廢物以及低質量塑膠等,往往難以回收利用。即使嘗試回收,處理過程中消耗的資源和能源亦會超過其環保效益。回收某些材料的收集、運輸和再加工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甚至會產生額外污染。
他以發泡膠為例,指其密度很低,收集和運輸廢發泡膠成本十分高,加上回收發泡膠需高溫熔化和化學處理,成本高達數萬元一噸,且釋放有害氣體,過程消耗能源和資源碳足跡也十分高。
他認為,當回收成本高昂且效益低時,堅持不計成本的回收只會增加社會的經濟負擔,亦可能加重環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焚燒發電可以是更佳的廢物處理方案。謝展寰又指,除通過焚燒來產生熱能並轉化為電能,焚燒後的爐渣可用於生產建築材料,而金屬等殘餘物也可以進一步回收再造。
相關新聞:焚燒發電設施I·PARKs減輕堆填區壓力 符合國際及國家排放標準
籲回收業勿一成不變 否則會慢慢被時間淘汰
「I·PARK1」今年底投入運作,謝展寰表示,屆時便可為廢物回收定下基準,經濟和環境效益高於這基準的回收才會是有價值選項。他指,全球都在推動綠色轉型,新技術和產品不斷湧現,呼籲香港回收業界「不要守著以往的方式不變」,要不斷提升回收物料價值,才可在市場上維持競爭力甚或脫穎而出,否則便可能慢慢被時間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