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安全深度解讀 專訪航太工程專家王立楨

近期,全球航空業接連發生多起事故,包括阿塞拜疆航空客機墜毀事件及韓國濟州航空機7C2216失事,為飛行安全再度敲響警鐘。針對這些安全事故,退休的洛克希德馬丁航太工程師、著名飛安書籍作者王立楨,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從多年航太經驗出發,深入剖析航空安全的核心問題與未來改進方向。

王立楨指出,航空事故的根源多半與人為錯誤相關。他強調:「真正導致飛機事故的原因中,90%以上來自於人為因素,這涵蓋飛行員、維修工程師、塔台指揮以至設計者。」

現代航空技術的高度自動化,例如儀器降落系統(ILS)及航電協助系統,在惡劣天氣下對飛行安全起到關鍵作用。然而,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削弱飛行員的手動操作能力與應變能力。王立楨認為:「人機協作不僅是使用科技,更是如何讓科技服務於人而非取代人,這需要深思熟慮。」

他特別提到,現代航空中一個關鍵的技術進步是駕駛艙資源管理(CRM)。該系統通過提升機組成員間的協作與溝通效率,避免因權威壓制或溝通不良導致的錯誤。他舉例指出,在歷史上的東方航空401號航班事故中,機組因過於專注於一個故障燈泡,忽視了飛機飛行高度,最終導致墜機悲劇。而CRM正是針對此類問題設計,促進機組成員之間的有效分工與即時溝通。

除了技術與訓練,王立楨還強調了安全意識的重要性。他建議旅客在登機後務必繫緊安全帶,特別是在起降時保持警覺,不要提前脫鞋或攜帶行李疏散,這些小細節可能在緊急時刻挽救生命。

針對機組人員,他提到,空服員的專業訓練對於緊急事故中的疏散效率至關重要。他指出,空服員在應對緊急情況時的心理素質同樣重要,需要針對高壓情境進行模擬與心理訓練,確保其在危機中能保持冷靜,迅速疏散乘客。

在空難調查方面,分析黑盒子數據及復原事故現場是發現問題、改進標準的關鍵。王立楨表示,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在這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示範,透過詳細調查與分析,找出技術與管理的缺陷,避免同類事故重演。

他提到,航空業每一次事故後的改進都使得未來飛行更加安全:「事故雖然令人痛心,但每一起調查的成果都是一次深刻的學習,推動了航空安全的持續進步。」

展望未來,王立楨強調提升航空安全需要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他呼籲航空公司、監管機構與科技企業攜手合作,創造更安全的飛行環境。他也強調,航空業的進步離不開對專業素養的堅持與對新技術的靈活應用。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退休的洛克希德馬丁航太工程師、飛安書籍作者王立楨。個人社交平台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