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埠土地信託(Chinatown CLT)自28日起將在華埠舉行一場名為《多層次傳承:重塑華埠》(Layers of Legacy: Reimagining Chinatown)的歷史文物展。該展覽為期一周時間,旨在透過華埠的過去,深入探討人口減少的原因,並探索應對當前挑戰所能展開的有效方案,鼓勵社區前往觀展並積極參與對話討論。
華埠土地信託成員王鏑介紹,過去十年華埠許多居民搬離,人口急劇下降,導致社區萎縮,令許多社區人士意識到,或將因此引發諸如經濟惡化在內的諸多社會性問題。而在諸多導致人口流失的成因中,王鏑認為,民眾缺乏房產以及社區缺乏穩租房是主要原因,令民眾無法在此立足與生存;從數據上來說,華埠自製房房產率僅不到15%,係全市最低。介於此也便推動了華埠土地信託的成立,以尋求解決方案,令更多人在華埠有房產有資源,從而留在華埠、復興華埠。
他也指出,華埠的住房問題與政策耗時五十年才達成如今模樣,因此期待在短期能有所改變並非現實可行。但社區也有許多問題可以問自己,比如何種住房模式能夠令更多人願意留在華埠、現有的老建築如今是否限制了人口的增長,以及如今究竟應該以留住人口優先還是保護老房子及其居民優先等。這些問題複雜且尚無答案,但確是不容迴避的問題。如今全國各地的華埠都在沒落,王鏑表示,華埠雖然在逐年變小,但仍希望以社區之力令其得以維持。
作為為社區改善現狀的重要平臺之一,王鏑介紹,華埠土地信託在過去2年的時間裡做了許多,比如在華埠多地添設了許多攝像頭,助警方破案;又比如為火災災民尋得了專門的短期居住地,為火災頻發的華埠未來潛在火情的發生提前做好應對準備。這些成果的達成離不開社區的支持與力量,向社區致以謝意。
陳作舟與于金山均強調,華埠土地信託對社區而言是一個重要工具與選項,可為社區所用,其中潛力待眾人發掘。于金山將自己1971年來美時人山人海熱鬧的華埠與如今東側死寂、遊民所環繞的華埠做對比,表示雖理解遊民所設置的需求,但華埠也需要生存,長期將成人口流失問題。加之華埠自1975年以後便再無新住宅樓,強調「沒有人的華埠不再是華埠」,要令「住者有其屋」,以保障人口,指出「華埠的生存是社區每個人的責任。」
來自小意大利的代表光頭律師古奇(Edward Cuccia)夫婦表示,華埠與小意大利是一個社區,唇齒相依,舉世聞名。兩個社區都應得到保護,文化得以保留與傳承。呼籲眾人齊心將更多人口留在華埠與小意大利,在此生活、工作與就餐。
本次展覽將於12月28日至2025年1月5日在沃克街(Walker St)127號舉行,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11時至下午4時。今(29)日下午3時還將在此舉行工坊,歡迎社區民眾參與對話交流。本報記者孟莎紐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