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內地出現一個頗受歡迎的女子表演團體,號稱是承傳峨嵋派武術,其表演和拍攝確實有一定的可觀性,不過「承傳」方面,則有商榷餘地,一來不少大家在武俠小說裏常見、而現在又有人掛起招牌的門派,其源流都成疑,二來該團體所表演的武技,也未令人覺得與實際打鬥用武術有很強關聯。不過本文不是想探究這一點,而是因為她們既號稱打「峨嵋武術」,短小的奇門兵器峨嵋刺自然成為主力器械;而這些年來看過各種峨嵋刺的演示,幾乎毫無例外都經常把它在手上不斷旋轉,以示靈巧,但我一直對於這個技巧都難以明白。
峨嵋刺簡單說就是一條短小的雙頭鋼刺,中間有個可轉動的活環,使用者會把手指穿進去,很多演示者就利用這設計,把刺像螺旋槳般不斷旋轉。問題是這個動作,從兵器設計本身看並未見有任何技擊作用,峨嵋刺的殺傷力來自用兩端直刺目標,鋼身短小而欠重量,也無鋒刃,旋轉不會產生甚麼有效攻擊力。而且峨嵋刺兩端一模一樣,手握中央使用,無論轉到哪一端握都毫無分別,到底轉來作甚?
後來查查資料,一個普遍講法是峨嵋刺原本是水上的短兵器,一大用途是以刺鑿破壞敵方船底,刺身造成圓柱狀是在水中減低阻力,有圓環在中央讓手指套上,是為了防止在水裏丟失,士兵更可隨意開掌划水或攀爬上船。這些說法很合理地解釋了峨嵋刺的整個設計和功用。而如果再以兵器運用的常理推想,那個圓環所以造成能轉動,很可能只是讓使用者在做各種不同動作時,調整指掌的握法及角度,並且在刺身受到衝擊減少套在環裏那根手指受傷機會,並不是為了旋轉而這樣設計的。
花式好睇唔好食
當然,有時兵器用者會拿傢伙來玩些無實際用途的花式,也許為了自娛,亦可能以此鍛煉靈活性及加強對兵器的熟悉,並非甚麼絕對壞事,一些結構特別的短兵器例如菲律賓蝴蝶刀Balisong都會有這情況,重點在於認識兵器本身主要特性,不要沉迷在花式裏,甚至以為花式就是所謂「功力」,本末倒置。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