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華埠勞工「外遷」史

早年間,落腳曼哈頓華埠、到中餐館打工是華人藍領勞工新移民的普遍選擇。但近二十年來,這些新移民開始向外遷徙,在全美各地生根發芽,也讓中餐館遍地開花。他們不僅擴展了中餐長久以來對美國主流社會的影響,也促成了主流文化和華人文化的雙向融合。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教授、社會學系主任梁在在他的新書《From Chinatown to Every Town》(從華埠到各地)中用一手數據和訪談資料和學術分析結合的方法,闡述了華人勞工市場這一歷史變遷。在19日晚大學沙龍舉行的線上座談中,梁在表示,書中指出華人勞工市場非地區性而是全國性這一特質,為移民勞工市場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這次的大學沙龍由哥倫比亞大學社會政治教授高琴主持,梁在以「小餐館,大世界,從紐約唐人街說開去–華人移民研究新視角」為題介紹了他的相關研究。梁在展示了波士頓附近小島度假者用飛機送中餐上島;1965年一天凌晨1點35分,著名藝術家Andy Warhol在華埠餐館就餐;藝術家Edward Hopper的畫作中出現中餐雜碎餐館的照片;也提到爵士樂音樂家阿姆斯特朗創造與中餐有關的作品。他以此為例說,中餐對華埠之外大世界影響深遠。

他說,如今的中餐館早已不只在華埠範圍,而是出現在全美各地。餐飲工人在華人移民中佔相當比例,但其貢獻長期以來被忽視。2005年他在做另一個研究項目時來紐約做田野調查,發現華埠的職業介紹所方興未艾,為新移民介紹到外州餐館打工的機會。同時華人經營的長途巴士迅猛發展,為移民到外州打工提供了便利。1997年廣東移民梁沛霖創始風華巴士公司,成為華埠長巴業的開始,到2017年華埠長巴公司達到近30家,輻射全美40%的範圍。

梁在沿著職業介紹所和長巴行業的脈絡,研究華裔勞工向外拓展的趨勢。

他總共對華埠的11個職業介紹所進行研究,收集勞動力市場數據,輔以職業介紹所員工、長巴老闆的訪談,還並親赴紐約之外的六個州對中餐館老闆進行訪談,並運用統計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他的研究得出結論:藍領華人移民向外遷移趨勢明顯,目的地集中在華人較少、犯罪率低、失業率低的地區;工人向外州拓展後收入有所增長,花銷較少,存款增加,經濟上得到實惠。

梁在也指出,遷往外州後,華人社會關係斷裂,遠離其所需的社會服務,生活面臨不少挑戰。但他發現,一些華人善於利用各種機會建立新的社會關係。比如書中採訪在費城北部經營中餐館華裔家庭,這家的媽媽通過看孩子與當地非裔孩子一起打籃球,結識了非裔父母,使這個華人家庭成為當地社區的一員。

梁在說,與主打上層社會的法餐不同,中餐對於社會的影響是跨社會各個階層,其作為文化使者地位應當被充分認識。同時主流長巴公司在與華埠長巴進行激烈競爭之後,逐漸採納了華埠公司的經營模式,改變了美國巴士行業的運作方式,由此可見,所謂「融入」並非單純指的是移民接受主流文化,而是雙向的。

梁在在講座上分享對華人勞工外移的研究。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