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之前世今生

文桂明 列治文市

以巴戰爭持續現呈外溢趨勢。從7月27日涉嫌由伊朗資助的黎巴嫩真主黨(Lebanan Hezbollah)襲擊以色列格蘭高地(Golan Heights)炸死十三名青少年。以色列揚言報復,並於7月30日於伊朗首都德黑蘭暗殺參加新總統就職禮的哈馬斯政治領袖哈尼亞(Ismail Haniyeh),此舉直接加劇中東地區政治動盪。與此同時,以色列襲擊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據點,擊殺其高級指揮官福阿德爾(Fouad Shukur)。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均為伊朗資助反以色列的敵對組織(包括哈馬斯,真主黨,也門胡塞組織(Yemen Houthis)及伊拉克民間組織)。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因應以色列在其境內刺殺哈馬斯嘉賓哈尼亞表示震驚,並誓言作相應報復行動。《紐約時報》7月31日引述伊朗官員透露哈梅內伊已下達命令協調其「抵抗軸心」聯盟,以無人機和導彈直接攻擊以色列軍事目標以報哈尼亞之仇,外溢戰爭一觸即發。

根據聖經記載,以色列帝國自所羅門(King Solomon 970-930 BCE)後,分裂成北國以色列帝國及南國猶太帝國。以色列帝國經歷十九位君主,於公元前七二二年亡於亞述帝國(Assyia Empire),而猶太帝國則經歷二十君主後,亡於新巴比倫帝國(New Babylonia Empire)之尼布甲尼撒大帝二世(Nebuchadnezzar II)。尼布甲尼撒猶太國首都耶路撒冷(Jerusalem)於公元前五八七年,焚燬聖殿並搶掠聖物器皿、宮室民眾和俘虜末代君主西衣家(Zedekiah 598-587 BCE)回巴比倫。公元前五三九年,波斯帝國(Persia Empire)崛起,居魯士大帝二世(Cyrus 聖經譯作古列王)滅巴比倫,並接收所有被征服國家其所有戰利品。古列王尊重所有被征服國家的宗教信仰,他准許被虜猶太人回國重建聖殿。他指示被虜先知哈該(Hagai)及撒迦利亞(Zechariah)統籌,第一批回國負責重建聖殿有猶太省長所羅巴伯(Zerubbabel)及祭司約書華(Joshua)和建造工匠及聖殿器皿等。聖殿工程經二十餘年蹉跎,終於在公元前五一六年波斯時任君主的大流士王一世(Darlus I,聖經和合本譯作大利烏王(522-486 BCE)大功告成。

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353-330 BCE)於三三○年消滅波斯時任君主的大流士王三世(Darius III,大利烏王336-330 BCE)。

波斯自開國後一直信奉摩尼教(Manichaeism),又稱明教或拜火教,亡國後至希臘統治之薩珊王朝(Sassanian Empire 224-651 CE)。阿拉伯半島默罕默德(Muhammad 570-632CE)於公元六一三年創立伊斯蘭教(Islam),其教義傳播席捲阿拉伯半島、中亞、西亞、歐洲及北非等地。當時王朝君主受影響,取締了摩尼教並以伊斯蘭教為國教。薩珊王朝後經歷了數個王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之1935年,當時統治王朝的巴列維(Pahlavi)王朝正式改國號為現今的伊朗(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那邊廂的猶太國在聖殿重建後,先後滄淪為波斯及希臘的傀儡政權政府,一直待至羅馬帝國(Roman Empire)崛起取代希臘管治猶太國。期間羅馬大將軍龐貝(Pompery)於公元前六十三年攻陷希臘亞歷山大大帝逝世後先後由其權臣掌政的托利買將軍(Ptolemies)的托利買王朝(323-198 BCE)。及另一權臣之西琉實將軍(Seleueids 的西琉實王朝198-166 BCE),以及猶太國中興猶太人(Judas Maccabeus)建立的瑪喀比王朝(Hasmonean dynasty 166-63 BCE)。三個王朝統治過的猶太行省首都耶路撒冷。羅馬帝國滅瑪喀比王朝後,委派王朝貴族猶太裔的希律王(Herod the Great 37-4 BCE)及其家族代管治猶太行省直至公元七十年,行省發生反羅馬革命暴亂,當時羅馬大將提多(General Titus)平息暴動,攻陷耶路撒冷,焚燒第二聖殿,屠殺猶太教奮銳黨信徒,搶掠聖殿聖物器皿金銀財寶收歸羅馬,並將猶太行省官民悉數驅逐出國境外。猶太人從此淪落海外,過著家破國亡顛沛流離的悲慘歲月,直至二十世紀中葉的1948年回歸原居地重建以色列國(Israel)到今天。

至於以色列和伊朗雙方關係交惡經過——1948年以色列獨立後,伊朗在聯合國(UN)以巴分治一八一決議並不支持以色列,獨立後以色列缺乏石油需要伊朗供應,而伊朗則從以色列提供其先進美國製軍火器,甚至協助伊朗發展核能設施,彼此保持良好的貿易關係。1950年伊朗正式承認以色列為主權國家。隨著1979年伊朗發生革命,當時宗教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發動推翻時任君主的巴列維(Pahlavi)王朝。哈梅內伊執政後一改親以色列政策,取消駐以色列領使館並斷絕一切關係,更視以色列為敵對國家至今。

歷史告訴我們,國與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祗是永遠的利益。以色列及伊朗應以昔日良好友誼和近世代(1948-1979)兩國悠久蜜月期為談判基礎,彼此開誠布公,求同存異,努力為促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