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子)
今年的全球天氣,好像特別差。從未見過日本這麼多颱風,影響農作物收成,已宣布「日本米」加價。
再加上台灣地震、泰國水災、菲律賓受特強颱風吹襲、歐洲的夏天特別熱、北美的夏天冰雹特別早,處處顯示:地球已進入「極端天氣」的變化周期。
中國的天氣,也不見得好,南澇北旱。於是聯想起,去年曾寫過《明年冬天特別冷》(2023年10月31日),文中的「明年」,即是「今年」甲辰龍年。
憑甚麼這樣說?原是參考《地母經》:「春夏遭淹沒,秋冬流不通」,當時看不明白,為何文意矛盾,前後不通?
及至經歷今年春夏,謎團終於揭開了,極端天氣導致反常的極端現象,一方面「魯地(山東)桑蠶好」,另一邊「吳邦(江南)穀不豐」;豆麥趕不及結實,六畜亦遭迍(困頓)。
既然前文應驗,後文「雪凍在三冬」,「更看冬至後,霜雪盛紛紛」,亦很有機會發生。
對農業來說,「今年冬天特別冷」,反而是轉機:害蟲凍死,泥土吸收足夠水分,明年豐收可期。所以結語樂觀:「三冬猶幸霜雪足,早兆來秋(2025年)可滿盈。」
難在今年冬天,點算?幸好,早於今年5月,在連串天災發生之前,四川的「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連續三年,產糧穩定在427億公斤以上,不愧是「天府之國」,歷代以來,又是中國的「糧倉」。不只是穀物,四川的養豬數目,亦是全國第一;近年還積極發展「小泡菜」、「黑松露菌」、「竹材」、「林木」等產業。
可見國家幅員大的優勢,各種資源可供調動。今冬雖冷,猶幸糧食豐足,先保得住溫飽,身體健康,才可以迎接明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