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工程「深中通道」通車後,讓中山市民見識了平常未有的市內頻繁堵車。城市堵車,已成通病,如今即便走出城市,景區堵車現象也開始越來越麻煩。中國首都北京的昌平區是古長城資源頗為豐富的區域,現存北齊和明代兩個時期長城8個點段共約41公里。緊鄰城\xf9楰穨}的白羊城村,近年來發展成旅遊勝地,結果在長城遺址旁竟然多出了幾個人工修建的停車場!嚴重威脅長城本體安全。
中國地大物博、山川秀美。這個夏天,國際遊客逐漸變多,在TikTok上,和「China Travel」有關的視頻播放量高達7億。但是大多數景區都不同程度的面臨「停車難」問題,為了避免正門口擠到水洩不通,景區一般都會選擇「拒遊客于一定距離之外」——把停車場修在遠處,讓遊客下了車步行一段,才能進入景區。若不想走路,可以選擇坐接駁車。比如南京的牛首山,從大門到半山腰的佛頂宮還有一段很長距離,遊客如不想浪費時間排隊等車,徒步半小時難免氣喘噓噓。
在東莞大嶺山鎮,有一個被民間稱為「廣東布達拉宮」的觀音寺,因為是純公益景點,不賣門票不收停車費,所有車輛都可以開到大門前,堪稱景區之楷模。可接下來想找停車位就麻煩大了,山路狹窄,依山一路向前蜿蜒,能否找到空位停車,要看前邊有多少輛車。就像城市中開車出去吃飯、聚會、就診,花在找停車位上的時間,遠遠多於在路上的時間一樣。
供需不平衡,是停車難的根本原因。近年來中國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2000年保有量僅為0.16億;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突破1億;到了2022年底,已經猛增至3.19億輛,預計這一數字還在以每年2000萬輛的速度增長中。停車位的數量遠遠趕不上新增車輛的速度,不管是在城市中心還是景區都一樣,人多的地方就難停車。
其實單論用車成本,買車的開銷遠不止買下車那一刻,後續還有保養、加油(充電)、保險、停車等一系列支出。出行選擇出租車、網約車,不管時間維度多長,都是更經濟划算的選擇。之所以有源源不斷的新增賣家,是因為擁有一輛自己的車就意味著自由,說走就走,想去哪都行,不用分時間,不用看距離。
當下中國,正將電動車生產作為製造業升級的重要標志,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車被生產出來,賣向全世界,哪怕美國、歐盟提高關稅,這一趨勢也不會改變。國際上常用的停車政策根據設置的出發點不同,可概括為三大類型——抑制停車需求、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和財稅政策。
在紐約、倫敦等國際型大城市,公共交通設施發達區域提倡無車(Car-Free)出行。而在三藩市、溫哥華等北美城市,則要求建築物都配建社會公共和路側佔道停車場。
這些手段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需結合人口、車輛保有量、公共交通水平,因地制宜做針對性安排。
停車難的背後,是用車需求的井噴跟場地供應短缺之間的深層矛盾。想要破解這一矛盾,還需要從更高的維度思考,重新審視人對車的需要,從更長遠的視角看待汽車產業發展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