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行業知名的網站「世界建築」(world-architects.com)近日發表英文文章,介紹目前在香港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舉行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覽。本次展覽分為六大主題,近距離探索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貝聿銘先生2019年在紐約病逝,享年102歲。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為蘇州望族之後。1927年,貝聿銘回到上海就讀青年會中學,高中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1930年代,貝聿銘來到波士頓,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學學位。在哈佛大學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之後,貝聿銘在波士頓開創了他的建築設計工作室,大波士頓地區有多個貝聿銘設計的地標性建築,比如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漢考克大廈等。哈佛大學建築學院曾經在2017年貝老百歲大壽之際舉辦過貝聿銘相關的主題展覽。
貝聿銘是1983年普立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所到之處都引人注意,他與企業大老闆、藝術家和國家元首交情匪淺。貝聿銘不僅是建築大師,也是生活大師,他是個很講求現實的人,做事認真、謙虛、沉著穩重。
貝聿銘說:「建築不僅是人類蔽避風雨的住所,更是人類供應居所的一種方式。隨著文明的進展,人們居住的方式及觀念跟著有所改變,進而反映在建築上,或者說建築是文明的一面忠實的鏡子。他曾說:「生平遇到最大的挑戰,但也是最大的驕傲,就是法國羅浮宮的創作。」
本次展覽分6個不同展區,它們主題不但充分展示貝聿銘獨特的建築手法,更將其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築和生活之密不可分。第一展區首先展示貝聿銘成長和修讀建築學的經歷,為他日後能夠揮灑自如地融會不同文化、結合傳統與現代,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四展區主題為「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此區揭示建築大師貝聿銘如何憑藉其精湛的建築技藝和解決問題的高明手腕,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敏銳體察,在許多重要的委約項目中成為客戶信賴的合作夥伴。在他職業生涯中的這些重要項目,既獲得客戶支持,亦曾引起爭議。
比如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連美國《紐約時報》也嚴厲批評貝聿銘的設計是「笑話」。貝聿銘憶起那段日子時稱,在工程前期的一年是最辛苦的,有接近90%的法國民眾反對玻璃金字塔,令他走在巴黎街上總是感到不自在,彷彿是過街老鼠,遭人怒目而視。不過,貝聿銘以他敏銳的觀察和解決問題的高明手腕最終讓他的方案得到公眾的接受。
1985年4月28日,法國總統密特朗在法國電視台上對反對者們展開了說教,貝聿銘也做了一個一比一的金字塔模型,這一模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讓貝聿銘的設計被接受了。金字塔後於1989年3月30日落成揭幕,如今羅浮宮金字塔已成為巴黎市的地標以及象徵。
據悉,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築」獲得貝聿銘遺產管理委員會和貝考弗及合夥人事務所(該公司繼承自貝聿銘創立的建築公司)的支持,由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王蕾、荷蘭鹿特丹The New Institute館長兼藝術總監陳伯康共同策劃。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