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激素濫用 拔苗助長戕後代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成為所有父母的焦慮之源。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無數商家「薅羊毛」薅到手軟,從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興趣班,到餵養形形色色的營養品,打各類新潮的激素,拔苗助長,數見不鮮。比如某個孩子6歲,身高只有109厘米,根據「兒童身高數值對照表」,屬於「矮小」範圍——心慌意亂之下,廣東深圳某市民帶著孩子去醫院就診,讓醫生給孩子注射一年的生長激素。

注射之後,立竿見影。孩子的身高從109厘米長至120厘米,一年內長高了11厘米。可副作用隨之而來,孩子經常出現感冒、發燒等症狀,卻找不到病因。要「長高」還是要「健康」?家長思慮再三,選擇了後者。停止注射生長激素後,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恢復正常。近年來,醫學上主要用於治療矮小症的生長激素在家長圈頗受歡迎。有家長看到孩子身高低於同齡人,或者想讓孩子長得更高,便想到給孩子注射生長激素。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表示,孩子的身高取決於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70%是遺傳因素,30%是後天因素,對於生長激素的運用,一定要經過醫生專業診治。生長激素用不好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良的後果。比如,用得不好,形成骨 過早閉合、性早熟,反而更長不了個兒,還會帶來其他生長發育問題。

醫學研究表明,影響兒童身高的因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為先天的遺傳因素,另一方面為後天的營養、運動、睡眠、環境及疾病等因素。遺傳因素對兒童身高的影響最大,約佔70%。後天因素中,營養是兒童長高的物質基礎;運動可以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如果光靠打針,恐怕事與願違。運動可以在孩子身高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像跑步、引體向上。保障充分的睡眠是讓人體在休息過程中,整個的激素內分泌水平能夠保持很好分泌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所以睡眠尤為重要。

由此,專家建議規範生長激素的使用,衛生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醫生的培訓和監管,醫生要嚴格遵守相關兒童診治指南,謹防臨床上生長激素濫用、超範圍使用。對於受利益驅動誘導孩子注射生長激素的違規行為,衛生、藥監、司法等部門應該形成合力,嚴厲查處。儘管如此,一些家長看到孩子不長個時,仍然避免不了鋌而走險,給孩子注射生長激素。一名醫生吐槽,有家長到門診來,要求給孩子做生長激素化驗,醫生說不用做還捱了罵。

據美國「健康日」網站報道,法國最新研究表明,兒童用生長激素增高,在成年早期發生卒中的風險更大。法國研究人員對7000名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的兒童進行長期跟縱,他們平均11歲時開始用生長激素治療,療程約四年。研究時他們已經成年,其中11例參加者發生卒中,8人屬於出血性卒中,發病平均年齡24歲,4人死於卒中,相當於英國普通人群卒中發生率的3至7倍。參與該項研究的巴黎大學生物統計學和流行病學部負責人考斯特博士稱:「目前用生長激素的兒童不應輕易停藥,但應和醫生溝通。醫生開藥也應綜合考慮。」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兒童卒中項目主任艾克德博士說:「這項研究讓人思考生長激素對兒童的風險。」

如今,即便是發明生物製劑生長激素的西方醫學也同意注射生長激素對人體有多種副作用。因此,西方醫學對兒童是否可以接受生長激素治療有嚴格定義:只有因缺乏生長激素而身材矮小的兒童才能接受生長激素療法。若非生長激素分泌不足,身材矮小兒童無法接受生長激素治療。但實際上,濫用生長激素趨勢很難控制,例如一些孩子即使生長激素分泌正常,牟利心切的醫生也建議使用生長激素。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