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講住宅風水 蘊含科學道理

從前,一提起「凶宅」,自然聯想到了「鬼屋」,有人認為那是封建迷信。其實,撇開刑事案件的背景,在住宅選擇上,華人講究「風水」,符合一定的科學道理,選的不好,住進去容易生病,甚至破財;選對了的,風生水起,精神抖擻。畢竟,安居才能樂業,如果住的地方不舒服,怪事叢生,一定損害居住者的利益,進而影響到了社會的和諧與文明的傳承。有關專家將健康住宅定義為: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突出健康要素。

住宅與健康息息相關,涉及房間格局、色調材質、門窗設計、傢具電器擺放、植物選擇、陽台庭院的綠化等多個方面。合理布局,就會減少和杜絕家庭污染的形成,真正擁有一個健康綠化的家居環境,從而使生活、工作的層次都更上一層樓。換言之,對住宅的種種挑剔就是對健康的渴求,只有擁有一個無污染的健康環境來生活和學習,才可以提升生活質量,延年益壽。

住宅與健康的關係密不可分,並非新發現。早在1922年,專家發表的一篇有關住房與健康的文章中就寫道:「人們會認為,目前科學和常識已經認識到(住房)因素的重要性。」能夠獲得適當的住房條件是一項受法律保護的基本人權。豈能繼續放任這麼多人生活在不健康的住房環境中——據聯合國統計司估計,2022年有超過10億人生活在城市貧民窟或類似貧民窟的環境中,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翻三番。

周邊是污染嚴重的廠房,乃至交通混亂、吵吵嚷嚷的鬧市,或者是垃圾焚燒廠,這樣的地方估計沒人願意居住。世界銀行的「適當住房指數」揭示出巨大的住房差距,新興經濟體中有三分之一的住房達不到適當標準。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1.1(到2030年,確保人人獲得適當、安全和負擔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務)的緊迫性顯而易見,但當前狀況與目標尚相去甚遠。

不健康的住房條件與不良健康結果相關。一項系統綜述研究發現,住房翻新工程——採取適宜的通風、濕度控制、供暖-製冷與隔熱措施,以減少潮濕、發黴、室內空氣污染和極端溫度暴露,可降低罹患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精神疾病的風險。儘管世界衛生組織《住房與健康準則》提倡保障適當住房權利以改善人群健康狀況,但許多國家的政府卻遲遲沒有採取行動。

在比利時,1991年至2020年期間,近五分之一的死亡與住房不當有關。住房問題對弱勢群體的影響尤為嚴重,持續造成性別、種族、民族、財產剝奪和殘疾等方面的健康不平等。2021 年,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偏遠地區的因紐特人群體中,有53%的人居住在擁擠的住宅中,甚至存在八口之家共住一間兩居室的情況。顯然,對住房的長期投資是一項有效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

相比之下,將住房問題列為優先事項的國家已經看到了快速而深遠的獲益成效。例如,芬蘭的「住房優先」措施為有經濟困難、心理健康問題和毒癮問題的人群提供小型公寓作為住處,並定期進行維護。在2008年至2020年期間,這一措施將長期無家可歸的人數減少了71%,這些人群的急診就診、入院人次有所減少,住院時間也因此縮短。

為了促進實現人人享有住房權利,2023年8月,聯合國特別報告員就適當住房權問題呼籲採取緊急行動,解決全球部分人群無家可歸以及居住條件不合格的問題,並強調需制定全面的政策,增加資金投入,以及採取以人為本的方法措施。公共衛生、醫療保健、住房相關和社區組織等各部門之間團結協調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政策制定者必須將適當住房權看作健康的一個關鍵社會決定因素,並將住房視為一項核心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將住房問題作為公共衛生干預的優先事項,不僅提供了可以改善現況的關鍵機會,在道義上也勢在必行。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