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強大形象的政治-美國人喜歡說硬話做軟事(上)

傑弗瑞‧弗里德曼 達特茅斯學院政治學副教授

目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許多事情上存在分歧,例如在多大程度上限制墮胎,以及拜登是否真的贏得了2020年大選。 但在國際事務方面,幾乎所有候選人都採取了激進的強硬立場。前四名領先者德桑蒂斯、海莉、拉馬斯瓦米和前總統特朗普,都主張攻擊墨西哥以打擊該國的販毒集團。

這些候選人也呼籲升級與伊朗的對抗。從總體來說,他們要求對中國施加更多敵意,不惜使用聳人聽聞的措辭。例如,德桑蒂斯宣稱美國必須像對待「蘇聯」那樣對待北京;海莉斷言中國正在領導一個新的全球「邪惡軸心」;拉馬斯瓦米稱中國為「我們的頭號敵人」。

從表面上看,這些立場似乎與美國人的態度脫節。 路透社2023年9月的民調發現,只有29%的選民贊成在沒有墨西哥政府同意的情況下攻擊墨西哥的販毒集團,幾乎可以肯定墨西哥政府不會同意。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今年1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22%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對手。 儘管全國性調查不一定反映初選選民的觀點,但特朗普在2016年能在共和黨裡勝出,靠的確實是主張放棄軍事幹預主義並承諾減少美國的全球介入。

因此,向墨西哥派遣美國士兵或對中國發動冷戰的主張,明顯違背了美國的傳統智慧,即美國人希望總統避免耗資巨大的海外行動,而應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內。

但是,儘管美國人說他們反對本國侵略性的單獨幹預或行動,他們的投票行為表明,他們喜歡強硬、好鬥的總統。根據我的研究,認定政治人物是一位強大的領導人,比認同他的外交政策立場,前者吸引選民投票的可能性是後者3倍。當選民被問到為什麼一位總統候選人在處理外交政策方面會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時,選民提到候選人的個人品質(如力量和果斷)的可能性,是讚揚候選人外交政策 綱領中具體內容的2倍多。這些模式表明,只要這有助於顯示總統和總統候選人是個夠格擔任總司令的強人,他就有可能採取不受歡迎的外交政策立場。

政客們早已發現了這個秘密。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兩黨候選人經常使用激進的外交政策來證明他們有足夠實力領導美國。這種強硬態度有助於贏得選舉。但這也產生了一系列違背了公眾意見的後果,包括高漲的國防預算,隨意捲入戰爭,單邊外交。

鑑於冰冷的選舉邏輯,要修復這種脫節並不容易。但是,如果候選人將他們的強硬從國際對手轉向好戰的國內精英,他們看起來強大而不強硬。政治人物也可以解釋說,強大的領導需要堅持一系列重要優先任務,例如加強美國領導的聯盟的信譽,而不是擴大美國的外交政策承諾。同時,選民和專家應該意識到,選舉一位強大的總司令這種看似合理的願望,實際上可能扭曲美國的外交政策,鼓勵總統做出更強硬的決定,以至於超出了美國人的願望。

擺姿態的力量

強大並不是選民判斷總司令是否稱職的唯一個人特質。 選民也希望總統有好的判斷力,換句話說,就是避免承擔不必要的風險。但試圖向選民展示自己在國際事務中擁有良好判斷力,大多數總統候選人能從中獲得的好處相對較少,原因之一是這種判斷力非常難以傳達。良好的判斷取決於環境:在一種情況下合理的外交政策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過於冒險或過於謹慎。 即使是事後複盤,外交政策專家也經常很難區分國際事務中的好判斷和好運,外行人就更難做出評估。相較之下,總統候選人很容易利用強硬外交政策來展現實力。透過表態對抗對手,拒絕做出外交讓步,並擴大軍事能力,候選人可以讓選民覺得他們將堅定地保護美國的利益。

——《轉自觀察者網》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