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煒明 普萊臣頓 ▍
(四)三張照片
1970年暮春,新聞報道稱:「4月30日,美國總統尼克森下令派遣三萬軍兵入柬埔寨,掃蕩從該地潛入南越的北越軍及越共,引發全美各地大學校園示威抗議。」幾天後又傳出消息稱:「5月4日,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二千餘名學生聚集,大部分是為抗議國家警衛隊進入校園。對峙間,警衛隊施放催淚彈並開槍,四人死亡,多人受傷。」次日,報章上出現一幅照片,校園停車場行人路旁一名男子倒斃,一個女子蹲在身旁揮動雙手求救,仰面哀號。不多時,無線電收音機響起Neil Young 的歌聲:Tin soldiers and Nixon coming / We’re finally on our own / This summer I hear the drumming / Four dead in Ohio ( 錫兵和尼克森來了 / 我們是孤立一眾/ 這個夏天鼓聲來了/ 俄亥俄四人終)。全曲結尾重複著 Four dead in Ohio,令人激動,令人悲傷。越南人殺其同胞,美國兵殺其子弟,是誰帶領人民走上這條絕路?這些英明的領袖英明在何處?
1971年夏,我留學加州。校園圖書館提供免費報章,每日必讀,好去認識這個國家。宿舍有公眾電視機,晚飯後學生們會圍在一起跟蹤是日大事。1972年2月22日,報章首頁刊登一張照片,前一天北京國際機場上,美國尼克森總統和中國周恩來總理握手。尼克森是踏足中國的第一個美國總統,中美沒有邦交25年了,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時刻,自由世界通往共產世界的一度橋樑。沒有中國支持,北越打不成這場仗;沒有美國支持,南越也打不成這場仗。中美建交,意味著這個由法國殖民主義種下的禍根,這個由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總統(Dwight Eisenhower)恐共掀起的災難,將有轉機。
1972年6月初,報章首頁出現一張照片,一個赤裸的女童張著兩臂邊喊叫邊奔跑,左右都有兒童在跑,好幾名官兵押後,而背後遠景是一片濃煙。圖片的題名叫「戰爭的恐怖」。新聞內容稱,1972年6月8日,美聯社攝影記者 Nick Ut 跟隨南越部隊沿1 號公路向Trang Bang 進發,準備回程往西貢時,他看見一架南越的戰鬥機誤把一群難民當作敵人,投下凝固汽油彈,Ut 急忙拍攝,在濃煙中冒出一個赤裸的女童,喊叫求救,她的背部被燒傷,皮膚脫落。他上頭編輯認為公開這樣的照片有違道德,但戰事責任編輯決定把照片傳給紐約美聯社總部。次日,全世界的報章搶著刊登這張照片在首頁,到處人權組織呼籲停火。
(五) 兩條血路
胡志明逝世後,黎 接任,拖延和談,一心要統一越南。1970年春,新聞報道稱:「在民意反戰壓力下,尼克森總統下令撤出柬埔寨,官方報告殲滅1萬多在柬埔寨的北越軍。」從此,胡志明徑上成為南北越軍互相殺戳的血路。1971 年初,新聞報道稱:「1萬7千南越兵進入穿過老撾的胡志明徑,掃盪敵方森林基地。他們估計敵方約有二萬多人,豈料遇上六萬大軍,南越部隊半數殉難。」其後白宮機密文件竊露,越共在1969年2月發動攻勢,三周內殺害1萬餘美軍,尼克森未通過國會而下令轟炸胡志明徑,估計死亡人數超過兩萬,其中有軍兵、工程師和運輸司機。
1972 年3月,美國三大電視網絡ABC、CBS、NBC同時報道,黎 發動全面攻勢,12萬大軍14 兵團,分三路進攻,並初次出動中俄製造的坦克南下。美稱之為「復活節攻勢」,越南叫作「夏季之火」,成千上萬難民向南逃跑,眼看勢色不對的南越部隊有整營放下武器混在難民中的,也有整團投降的。尼克森急謀對策阻止北越軍邁向順化和西貢,下令出動B-52 戰機作24小時每50分鐘的轟炸。在沒有森林的曠野及開闊的道路中,北越軍傷亡慘重,在延續至10月的戰爭中,最少十萬喪生。尼克森又下令恢復轟炸北越,包括河內及海防。
電視網絡續有報道,北越軍被迫撤退,南越軍收復失地。1972年聖誕,河內遭猛烈轟炸。12月26 日,北越及越共同意返回巴黎,與美國及南越代表恢復和談。六日後達成協議,北越的目的是要美國撤兵,美國的要求是釋放戰俘。1973年3月29日,美國終止所有越南軍事行動,最後一批戰鬥部隊返回國土,只餘不足二百海軍陸戰隊留守西貢美領事館。
此後兩年南北越持續內戰,和約簽署後三周便有三千宗違反停火協議事件,年半後腐敗且濫權的南越政府岌岌可危,軍兵士氣低落。美國留下的戰機無受訓者駕駛,大炮、坦克和軍用車輛缺乏零件而成廢物,汽油、彈藥供不應求。
(六)送死之淚
1974年底,新聞報道稱:「北越軍襲擊西貢東北地帶,三周內全數南越部隊被殺或被擒,美國並未作出反應。」尼克森在是年8月中因「水門事件」面臨彈劾而辭退總統職。黎 見南越大勢已去,乘勝追擊直攻順化。隨後新聞報道稱:「40 萬難民隨著南越部隊向南逃,北越軍封鎖主要通道,走小徑的逃亡者有遭炸燀及機關槍掃射而死的,有人群互相踐踏而死的,有被誤為敵人而被南越機炸死的,記者起個名字形容為《送死之淚》。」
1975年3月29日,北越部隊進入峴港,南越的第二大城市。記者報道稱:「峴港不是被攻陷,是自動瓦解。人們乘拖船逃亡,未到達輪船時遭海水淹沒。十年前美軍登陸的海灘上,1萬6千南越軍和7萬5 千老百姓乘漁舟向南逃,無數葬身海中,而海灘上待救的人們在北越炮火的襲擊下變成肉醬。」4月27日,北越軍在炮轟西貢的掩護中,分兵五路攻城。記者報道稱:「白宮下令當地所有美國貨輪起航離開西貢,人們在炸彈的慌亂中搶上漁船出海,希望抵達貨輪獲救。」其後估計,六萬海上難民死\xf9堸k生,淹死的不計其數。
續有新聞報道稱:「4月29日凌晨,北越炮彈襲擊 Tan Son Nhut 機場,炸毀跑道,兩名美登陸隊隊員遇害,是在越戰中殉職的最後兩人。」次日報道稱:「4月30日凌晨四點,軍用直升機從戰艦出發迎救美領事館官員及軍兵。7時53分,最後一批十人的海軍陸戰隊乘直升機離開這片壯烈的戰地。」南越總統阮文紹在4月21 日逃往台灣,讓位副總統陳文香,兩日後又讓位給楊文明將軍,楊為免屠城之苦下令放下武器投降。北越統一了越南的版圖,並未統一民心,軍事動力隨戰爭結束而消失。沒有建設國家的資源,在美國的封鎖下經濟不振,到了1978年又開始一波漁船難民潮。沒葬身大海而獲歐美收留的,終於得償自由世界給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