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文化協會會長李勐萬里歸鄉路見聞錄之六

話說30年前,有一個小伙子從雲南德宏來到美國北卡州,一待就是整整30年。他發揚華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以及勤儉持家、謙和待人的優良傳統,實現了多數人心中的美國夢,公司、洋車、洋房。生活環境變好了,年紀越來越大了,當年滿頭黑髮的青年才俊變成了頭髮花白的油膩大叔。唯一不變的是思鄉之情,他始終堅信:「情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

一場突如襲來的疫情阻隔了他的回鄉之路,轉眼已有四年沒有回家鄉了。11月1日,這個人終於踏上歸鄉之路,從美國北卡州夏洛特市飛回雲南德宏州瑞麗市。這個人就是現任美中經濟文化協會會長李勐,一個讓別人一看到名字就知道是雲南人的人。

與高中同學聚會
11月10日下午,在美中經濟文化協會董事張偉用和朋友詹雲權、李恩文的陪同下,我來到盈江縣平原鎮參加高10班的同學聚會。老同學徐永亮、徐萍鳳、趙麗萍、李慶珍、羅惠文、段麗、余暉、李菊芬、周國平、瞿炳生、陳丹、周政聲、段應強、寧雲平、鄧瑞靈、林裕平、王梅、李勐等人參加了聚會。我們讀高中的學校是1970年3月建立的,當時叫盈江縣平原民族中學,後曾改名盈江縣第二中學,2002年5月更名為盈江縣第一中學至今。我們是高中10班,於1978年入校,1980年畢業。

我們聚會的地點在柏霖餐廳,餐館的裝飾風格非常獨到,佈置有小橋流水,院子中間有一個舞台,舞台兩旁各有一棵火紅的楓樹,天花板上爬滿瓜果藤條。舞台左邊是假山,中間矗立著一條橫幅,上面寫著「我們是如此熱愛盈江」,這簡單直白的表達卻道出了我們盈江人的心聲。橫幅左邊還單挑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盈江方言「好吃咯(Lo)」,彰顯著柏霖餐廳美味佳肴的霸主地位。

同學們陸續到場,見面後談笑風生,你一言我一語,有說有笑,有打有鬧,男生女生之間沒有了當年的矜持。大家在舞台前照了一張合影,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晚宴開始,寧雲平作為此次同學聚會的總召集人首先開場。他表示,今天李勐同學從美國回到故鄉盈江,我們召集高10班同學聚會,一來是同學間加強來往,增進情感;二來是給李勐同學接風洗塵。今天是個好日子,一張大圓桌坐滿了我們22個同學,可謂是圓圓滿滿、蓬蓽生輝。寧雲平在班裡可謂是多才多藝,他擅長學習張帝的說唱藝術,當場以歌曲《小城故事多》為曲調,自編自唱道:「小城故事多,同學們氣色都不錯………」一下子就把現場氣氛調動起來了,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拍手打著拍子。

除了寧雲平這位藝術才子,周政聲、陳丹同學也是班裡的一對活寶,他倆擁有相當好的語言天賦,可以自如地切換著講地方方言,像盈江話、保山話、昌寧話、騰沖話,時不時還插上一句英文,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前仰後合。

陳丹同學專門給李勐同學帶來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兩張已經發黃褪色且模糊不清的照片。一張是李勐舞劍的照片。李勐回憶說,那是讀初中的時候在舊城照相館後院的假山前拍的。只見他氣沈丹田,右手持劍,左手亮翅,抬右腿金雞獨立,劍指蒼穹目視前方,活脫脫一個帥哥,畫面定格在了李勐最帥氣十足的那一刻。另外一張照片是李勐在昆明黑龍潭松柏樹前拍的,他身著白襯衣和黑外套,留著小平頭,翹著二郎腿,青春年少自信活潑,真的是一眼看不夠,兩眼看不清(老照片不清楚)。李勐看到照片非常感動,千言萬語道不盡對陳丹同學的感謝之情,因為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學生時代的照片實在是彌足珍貴。

看到老照片,每個人都想起了自己青春年少的模樣。段應強、瞿炳生同學回憶說,讀書的時候覺得班裡的女生都特別漂亮,無奈那時男女生之間不講話,沒有溝通交流。現在畢業43年了,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後悔當初沒能找班裡的漂亮女生談戀愛。徐萍鳳感慨道,高10班的同學無論男生女生都是人才,女生個個身材姣好,甜美漂亮。只可惜那時候男生女生連話都不敢講,哪個還敢談戀愛啊!余暉同學也回憶說,當時是走路上學,每天都和瞿炳生走同一條小路,可是他們卻從來沒有講過話。直到多年後,一次機緣巧合她結識了瞿炳生的夫人,才和瞿炳生開始說話。段麗同學也講述了一段陳年往事。高中的時候她是團支部書記,有一天瞿炳生來找她商量工作。他嘰嘰咕咕地說了些什麽,然後就頭也不回地走了。她聽不清他到底說了些什麽,後來也不好問,因為男生女生見面就害羞緊張,基本不說話。現在43年過去了,她很好奇當年瞿炳生說了什麽。聽罷,坐在旁邊的李勐迫不及待地打趣道,瞿炳生說的是「貓嚇著狗,狗嚇著貓。」(這是傣族話,意思是:我愛你,你愛我)惹得大夥兒都笑了。李慶珍同學清楚地記得她在弄璋中學讀初中的時候,男生女生下課後會在一起玩兒,打打鬧鬧,其樂融融。

盡管畢業幾十年了,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依舊如初,活力滿滿,希望我們高10班青春永駐。最後,同學們一起高唱了一首老歌《啊,朋友再見》,由周政聲、陳丹同學領唱,同學聚會在歡歌笑語中、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參觀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
11月11日上午,美中經濟文化協會(CAECA)會長李勐、董事張偉用和瑞麗市史志辦原主任楊進才、雲南博南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賀智泉、瑞麗人寧雲平一起驅車從瑞麗市到畹町,參觀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是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坐落在邊境小鎮畹町的半山腰上,掩映在秀美的邊境自然風光裡,園裡種植了白花繼木、雞蛋花、千頭柏、桂花。公園由紀念碑和紀念館組成,拾階而上,南洋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雕像屹立在四方平台上,眺望著遠方的畹町橋。紀念碑直指雲天,熠熠生輝,氣勢雄偉,面向南洋,俯瞰滇緬公路。碑體總高16米,上端四條金色橫帶,代表抗戰時期四萬萬同胞。南洋華僑機工榮譽證章鑲嵌其間,標志著海內外同胞同心抗戰。寬6米高3米共3層的黑色底座寓意九三抗戰勝利。碑後是記述南橋機工回國抗戰的浮雕長廊,右側為紀念碑碑記,左側是南洋機工英名錄,中間的浮雕分別為召喚篇、送別篇、築路篇、鐵流篇、蹈火篇、勝利篇。

在紀念館裡,楊進才主任全程進行了詳細講解。隨後,在紀念館的會議廳,一行人以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為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座談。

楊主任首先介紹了滇緬公路,於1937年12月開工,到1938年8月竣工。總共動員了滇西20多萬各族人民參與修建滇緬公路,當時築路工具非常落後原始,人們肩挑手挖,有的婦女還身背孩子去挖路,滇西人民僅僅用了八個月時間就修成了滇緬公路,成為世界築路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介紹南洋機工時,楊主任說,南洋機工是1938年下半年到1939月上半年,分九批回國參加抗戰的,英名錄碑墻上詳細記錄了這九批次回國人員名單。南洋機工回國參加抗日救國是非常慘烈的,回國的3200多位南洋機工人員,有1600多人犧牲了。他們中多數死於日機的狂轟濫炸、道路彎多路險質量差引發的翻車事故、瘟疫瘧疾蚊蟲打擺子引發的疾病。南洋機工回國抗戰人員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從1939年到1945年間,通過滇緬公路運送抗戰物資達60萬噸。

在座談會上,楊進才主任還特別提到,在3200多名南洋機工中有5名女性,她們巾幗不讓須眉,她們的故事也是可歌可泣。楊主任每次給參觀者做講解時都會講到白雪姣和李月美的傳奇故事,每次都會感覺心靈得到升華。白雪姣祖籍安溪龍門鎮,曾就讀於廈門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回到檳城在協和華僑學校當老師。當她看到南橋總會發出的關於回國參加抗戰的通告後就想報名,但她擔心父母一定不會答應,於是便瞞著父母,化名施夏圭應征報名,在臨行前才給父母留下了告別信。她在信中是這樣寫的:「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是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懷念熱愛的,所以雖然幾次猶豫躊躇,到底我還是懷著悲傷的情緒,含著心酸的眼淚踏上了征途。」楊主任指著一張發黃的老照片說,照片中女扮男裝的軍人叫李月美。她本來是一個南洋富家千金,為了加入南洋機工回國抗日,不惜女扮男裝,也要投身於抗日洪流中。直到有一次因翻車事故她受傷被送進醫院,醫生在處理傷口時才知道她是個女孩。李月美也被何香凝譽為巾幗英雄。

座談會上,雲南博南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賀智泉感慨道,二十萬築路民工用八個月建成的雲南滇緬公路是抗戰的生命線,見證了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歷史記憶。3200多名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也見證了全世界華人華僑同胞的愛國熱情。當時的華人華僑抗戰的籌賑會分布在非洲、北美洲、大洋洲、歐洲和亞洲世界各地。滇緬公路通車後,國內嚴重缺少機車駕駛員和修理工,中國政府向愛國華僑陳嘉庚發出邀請,組織愛國華人華僑回國組成抗戰汽車服務團。今天,我們挖掘和傳承這段史實也是希望全世界的華人華僑聆聽到當年華人華僑的愛國之聲。

美中經濟文化協會董事、Elite美國訪學J1簽證項目首席專家張偉用表示,此次本是專程來看望李勐會長和高堂以及家人們,李會長熱情邀我前來瞻仰革命先輩、聆聽英雄故事。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湧現出的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更充分地體現出在生死存亡的歷史時刻和民族大義面前,中華民族迸發出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此次參觀也讓我看到中美聯合抗戰的歷史淵源和血濃於水。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也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全球氣候變暖、宏觀經濟衰退等都關乎每一個地球人的生活和福祉。以史為鑒,衷心祝願中美友好合作、共赴時艱,建設更美好的世界!

美中經濟文化協會會長李勐表示,參觀南橋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感到非常震撼,由衷地佩服3200多位南洋機工回國參戰。他們是英雄,值得我們世世代代頂禮膜拜,把他們的英勇事跡傳承下去。抗日戰爭期間,海外華人華僑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捐款捐物,更是回國親自參戰。華僑是革命之母,正如南橋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底座上由書法家啟功先生所書的六個大字「華之魂,僑之光」。作為一個旅居美國30多年的華人,我為華人華僑所作的貢獻感到驕傲自豪。▍中美創新時報26日波士頓訊/特約記者李勐、記者溫友平  ▍

李勐當年高中10班同學聚會大合影。 李勐供圖

李勐參觀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從左至右:楊進才、張偉用、李勐、賀智泉、寧雲平)。 李勐供圖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