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凡事唯利是圖,一定怪像百出,吃相難看。近日廣東梅州市梅江區聯合中學在校內安裝「智能人臉識別系統」等,要求學生進入大學校門、宿舍門,使用「家校通」等功能,同時需繳納每生每年100元的「服務費」。
校方稱,學生進出校園大門、宿舍門,考勤,請假,都需用到學校所推出的人臉識別系統。比如,學校稱繳納費用會「向家長手機發送學生出入校園信息」,但獲得孩子每日出入校園信息是否為家長所必需?難道沒有人臉識別系統、不向家長發送學生出入校信息,學校就無法保證學生安全了嗎?以此來看,這100元的「服務費」並非回應家長、學生需求,卻有巧立名目亂收費之嫌。
關於校園人臉識別系統使用,中國教育部等八部門曾聯合印發《關於引導規範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特別提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應當取得監護人同意、授權。倘若該校並未徵求學生家長同意,則其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的合法合規性也要打個問號。
為方便管理,很多學校都開始開展智能化校園建設,這是一個趨勢,但在建設過程中,還應遵守公開、透明,服務學生、家長的原則,切不可視學生為「韭菜」。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腦的算力和算法的不斷優化,人工智能正在讓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在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場景應用到人臉識別。「刷臉」支付、解鎖、登機、住宿、考勤、上課、進出大樓和小區……人臉識別設備已廣泛應用於金融、醫療、安檢、支付、文娛等各種公共服務。但另一方面,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人臉識別技術既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福利,也存在不小的風險。人臉信息屬於「活體數據」,一旦洩露或被濫用,其危害性遠高於其他個人信息,故此人臉識別技術對於公民隱私保護造成的威脅性尤其值得重視。
首先,人臉識別技術可能侵犯個人隱私。只要擁有人臉信息,就能對個人行縱軌跡和行為內容進行監控。如果人臉信息被不當收集,甚至被用來進行非法交易,則其帶來的後果是無法預估的。另外,如果人臉識別被用於深度篡改或是偽造,不僅可能侵犯肖像權、名譽權、知識產權等權利,還可能被用於詐騙等犯罪活動。今年上半年報道的通過AI換臉進行詐騙的案例,給受害人造成巨額經濟損失。
人臉識別還可能導致歧視,造成新的不平等。通過人臉識別出不同的種族、性別、身分等信息,可能會在犯罪評估、信用貸款、僱傭評估等關係到人們切身利益的場合,給個人招致不公平待遇。最後,人臉信息作為公民隱私信息的重要一項,如果被其他國家大規模獲取,還有可能影響到國家安全。
總之,「刷臉」好用但須慎用。人臉識別如果運用不當,可能產生很多風險。對個人來講,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必須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充分保障個人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儘量保護好自己的「臉」。